首页 > 历史 > 国家主权的实物依托之虎图腾

国家主权的实物依托之虎图腾

虎图腾崇拜作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和广阔的地域内逐渐形成和发展,渗透到一些氏族和部落社会生活中,孕育出种种与虎图腾崇拜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虎图腾崇拜的伦理观念和传统习俗。

对信仰虎神的人们共同体具有聚合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即能对群体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使社会集团持久保持一种巨大的向心力,使得崇拜虎图腾的人群形成一股强烈而鲜明的自我制约意识和加强内部团结的社会心理定势。虎图腾崇拜曾经在一些氏族和部落中起过维系集体、统一意向、统一行动的作用。

维护和加强统治的一种工具

历代统治阶级都把龙虎形象作为维护和加强统治的一种工具。龙虎作为皇权标志在中国盛行了数千年之久。封建王朝中央的玉印为玉质“螭(龙)虎钮”,由皇帝独自专用,“群臣莫敢用”。秦始皇的“螭(龙)虎钮”玉印铭文为“受天命,皇帝昌”。

虎自古以来被称为“百兽之王”、“百兽之长”。《说文》:“虎,山兽之君也”。《风俗通》:“虎为阳物,百兽之长也”。由于虎为山林中的猛兽,因而古代虎文化意蕴首先源自虎的自然属性,然后给虎笼罩上五光十色的神秘面纱,宣扬虎具有神秘莫测的超自然威力。

在标志历代政权威力的系列形象中,虎占居颇为显著的地位和起着重大作用,仅次于龙,居于龙之下。龙飞于天,虎行于地,龙与虎结合在一起实为古代君臣关系的象征,龙虎形象被统治阶级赋予了极强烈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神圣灵光”。古代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真龙天子”,以“龙飞”比喻帝王登位,“龙飞于天,犹圣人之在王位”。而虎则是在龙前伏拜、向龙效忠、捍卫龙、为龙服务者,所以古代称臣子跪拜君王为“虎拜”。

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制度日益森严,“虎拜”礼仪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古代把对帝王忠心耿耿、为国屡建奇功的勇武之臣,尊称为“虎臣”,《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疏云:“矫矫然有威武如虎之臣”。例如晋武帝时散骑常侍应贞在《文选》卷二十《华林园集诗》中称赞:“峨峨列辟,赫赫虎臣,内和五品,外威四宾”。由此可见,古代统治阶级把德才兼备、威名赫赫的栋梁之臣,誉为“虎臣”。封建王朝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称为“虎闱”。

唐代至清代,科举考试取录知识分子进士的榜示,称为“龙虎榜”(简称“虎榜”)。北宋刘昌言《上吕蒙正丞相诗》:“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都剌(字天锡)在其《及第谢恩崇天门诗》中说:“虎榜姓名书敕纸,羽林冠带坚旌旗”。诗中的“羽林”意思是“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古代帝王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旗帜上画有虎形象,称为“虎旗”,以此作为炫耀帝王权威的标志之一,《集仙录》云:“虎旗龙辇,激耀百里”。周代王宫设置“虎门”,《周礼地官》:“居虎门之左”,注云:“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勇猛”。

至迟从商周之际开始,在京师设置专负责保卫王宫安全的官职,称为“虎贲”,贲同奔,意思是如虎奔跑逐兽,像虎一样勇猛有力,《周礼夏官虎贲士》注云:“王出将虎贲士居前后”。《集解》引孔安国疏:“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由此可见,虎贲是古代守卫君王左右的警卫人员。

《史记周本纪》记武王伐纣,至于盟津,所率军队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到了汉代,仍有“虎贲”名号,设置“虎贲郎”、“虎贲中郎将”,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

本注曰:主虎贲宿卫”。西晋时,仍依汉制而设虎贲中郎将,光禄勋下统虎贲中郎将。据《晋书》的《职官志》记载,在中朝大驾卤簿中,虎贲中郎将在御史中丞之后,九游车之前,骑乘,行中道。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唐代才废止。但古代仍把勇猛之士喻为“虎贲士”、“虎士”、“虎夫”。

国家特使的象征

古代虎形象往往被一些国君作为国家特使的象征,一些国君派遗使臣出使异国所持的“使节”,称为“虎节”。一些山国使用“虎节”,这是古代虎图腾崇拜的遗风在政治和外交上的表现。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南越文王墓中发掘出土一件有铭虎节,经研究和考证,虎节上的铭文:“王命车马土(牡)”。

节铭“车牡”显然指车马,与王命傅遽车马有关。这件虎节可能是南越武王赵佗攻占楚国旧城长沙边邑时所获,传至南越文王赵胡时成为随葬品,它被包裹于丝絹内放置在墓内西耳室中部南墙根下。古代一直把白虎同青龙、朱雀(朱鸟)、玄武合称为“四方四神”。白虎被古代神学政治家所利用,他们以谶纬神学宣扬白虎图腾崇拜观念,从而使白虎图腾崇拜观念更趋神秘化和政治化。

例如宣扬白虎懂“冲破”,能占卜人类的吉凶祸福。所谓“冲破”,就是巫师方士们以干支与方位、五行相配而推算相当(冲)相制(破)之术。古代一些政治家竭力宣扬白虎神的绝对权威,强化白虎神对人的支配,力图使白虎神旨意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和命运主宰,赋予帝王权力以特殊的“神圣灵光”。

例如,东晋在金陵的皇城正门上“刻木为龙虎,左右相对”,而金陵之所以被认为有“王气”,是因为金陵东面的钟山如青龙,西面的石头山如白虎,所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帝王利用虎踞龙蟠显示“王气”的神秘气概。据史书记载,古代一些民族赋予虎皮以强烈的政治色彩,例如彝族首领都披虎皮,连南诏王迎唐使时也披虎皮。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贵州彝族“首领披虎皮”。彝族一首古歌称赞“穿上虎皮戎装,才配称英雄,才是真正的勇士”。清代顺治年间被授予土司的武定万德彝族那氏,历代承袭土司之职,坐的是虎皮椅,穿的是虎袍,虎袍前胸后背各绣一只雄虎,自视为“真命猛虎”,具有赫赫权威。

这种以虎象征英雄和权威的习俗,不限于彝族,古代其他一些民族也有。古代把骁勇善战的大将称为“虎将”。古代曾用虎皮制作弓袋,称“虎”,见于《诗经秦风小戎》:“虎報镂膺,交報二弓”。

注“虎,虎皮也;報,弓室也”。用以形容军威之盛。古代武将的营幕称为“虎帐”、“虎幄”,遮护营垒的障碍物称为“虎落”(“虎路”),强弩的一种称为“虎蹲弩”。武将的中军帐前设置虎的模型,宝座上披虎皮。武将的大铠上也往往饰以虎皮,这些都是取喻虎的勇猛、威武以及虎是英雄和权势的象征、胜利的象征

标志军权的“兵符”

古代军队往往借用虎旗以振军威,《周礼春官司常》:“熊虎为旗”。《通典兵五》:“须战士锐卒举熊虎旗”。古代常以虎旗形容和描述战场风云,例如唐代李白《司马将军歌》:“扬兵司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虎的勇猛威武、雄强有力,为历代军人武士所歆羡和称颂,故而常用猛虎来象征、比喻军队之勇猛善战。古代兵书《六韬》中有“虎韬”和“龙韬”。《春秋繁露服制象》:“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

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标志军权的“兵符”,被制成虎形,造形生动,形象逼真,刻有谨严遒劲的铭文,称之为“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的信物和帝王传达调遣军队命令的凭证。

虎符多为铜质,一符剖为左右两半,分存中央与地方,使用时帝王派遣使臣执右半符与存于地方的左半符验合,调令方能生效。虎符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同一符去调两个不同地方的军队。秦代虎符皆以右为尊存中央,以左为卑存于地方。

汉代虎符沿用秦制。《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师古注云:“与郡守符者,谓各分半,右留京师,左以与之”。例如,现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高2.5厘米,虎作蹲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汉代各地诸侯国虽然也有军队,但却无调遣军队之权。军队调遣权归汉朝中央政府掌握。没有中央的虎符,诸侯国是不能调动军队的。

汉代以后,魏晋直至隋代的虎符仍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北魏墓发掘出土北魏时的虎符,为完整的两半合成整符,形作伏虎状,四肢伏卧,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隋代改麟符,唐代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用龟符。南宋复用虎符,元朝用虎头牌,后世演为铜牌,兵符的形状、数量、刻铭及尊卑有较大变化。

结语

虎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用于军事上,对于维护封建王朝中央集权曾起过重大的作用。军权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君王必须掌控的政治权力的重要一部分,虎符也就成了国家隶属于皇权的军权物化的代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6769.html
上一篇八阿哥人望最高被公推太子,为何康熙坚决否定?看雍正如何收场
下一篇《卿卿日常》反派偏生恋爱脑,四少主对妻子的深情是他唯一的救赎

为您推荐

斗罗:同样是武魂融合技,幽冥白虎被削弱,妖魅却得到史诗级加强

斗罗:同样是武魂融合技,幽冥白虎被削弱,妖魅却得到史诗级加强

在斗罗大陆动画中,武魂融合技已经出现了不少,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无疑还是戴沐白和朱竹清的幽冥白虎。在不考虑分身的情况下,幽冥白虎在斗罗大陆动画中出现了两头,一头来自戴沐白和朱竹清,另一头则是戴维斯和朱竹云。前者实力越来越强,后者却越来越拿不出台面,可是,和原著比起来,戴沐白的朱竹清的幽冥白虎也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