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前后灭三国”的唐将苏定方为什么不如唐朝其他名将有名?

“前后灭三国”的唐将苏定方为什么不如唐朝其他名将有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名将辈出的时代,而“前后灭三国(西突厥、百济、高丽)”的苏定方无疑是唐朝名将的代表之一。不过有人感到奇怪的是,苏定方的军功在唐朝都是第一等的,但他的知名度却比不上唐朝其它一等名将(如李靖、李勣、郭子仪等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苏定方早年是窦建德的部下,后来还参加了刘黑闼叛乱。刘黑闼被平定之后,苏定方归隐山林,直到贞观初年才再次被起用。因此苏定方在贞观年间没有什么表现才能的机会,唯一值得记载的战绩是在讨伐东突厥时担任李靖的前锋,毕竟贞观时期的名将太多了,轮不到他。

到了大部分贞观名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唐高宗时期,苏定方这才得到了表现的机会,成为“前后灭三国”的一代名将。然而苏定方虽然特别会打仗,但人际交往却有点问题。根据史书记载,苏定方与唐高宗时期的宰相兼奸臣许敬宗交情很好,导致苏定方为“交友不慎”付出了代价。

许敬宗在“废王立武”之后成为总领史书编撰的宰相,便按照自己的好恶篡改史书。比如长孙无忌是许敬宗的政敌,而尉迟敬德是许敬宗的亲家(尉迟敬德的重孙女嫁给了许敬宗的儿子),结果许敬宗在史书中把唐太宗为长孙无忌创作的《威凤赋》改成了为了尉迟敬德创作。

如此为人的许敬宗自然在史书中大力吹捧好朋友苏定方,这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就有与苏定方一起作战的名将刘仁轨(白江口之战的唐军统帅)。不过许敬宗当时是皇后武则天支持的唐朝首席宰相,所以没人能在许敬宗活着的时候修正许敬宗对史书记载的篡改。

咸亨三年(672年),许敬宗去世。很多大臣随后立刻上书抨击许敬宗,他们的上书还得到了太子李弘(武则天长子)的支持。面对汹汹舆论,唐高宗和武则天也不得不让步,下令整改许敬宗编撰的史书,而负责人就是刘仁轨(咸亨四年三月丙申,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

因为许敬宗改史的劣迹以及他与苏定方的关系,所以刘仁轨将很多有关苏定方军功的史书记记载都当成了许敬宗的篡改而删除了,这自然对苏定方的知名度造成了负面影响。武则天之后的史官则因为苏定方与许敬宗的关系而视苏定方为武则天一党,尽可能地无视了苏定方。

综合来讲,由于与许敬宗是好朋友,苏定方的功绩在此后的官方宣传中一直处于被淡化的尴尬境地,士大夫们更是因为武则天而讨厌苏定方,最终导致苏定方的知名度与其功绩无法相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507.html
上一篇清朝把女囚犯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那披甲人是什么人?
下一篇刘墉下棋赢了乾隆,乾隆大怒:不怕朕杀你吗?刘墉的回答堪称经典

为您推荐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读历史有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有武则天的先例,中国历史上却再也出不了女皇帝?常见的解释是,女人窃权,就像牝鸡司晨,必定乱政,武则天之后,整个社会已经不能容忍女皇帝的出现。所以,没有女皇帝,是王朝之幸,天下之幸。这种解释,在历朝历代都很盛行,构成我们认识历史的“常识”的一部分。但是,背后的逻辑,细思恐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在军迷圈中流传着一句“黑话”,叫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这说的是以前的人民军队装备差、火力不足,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多动脑子,甘冒风险和损失以达到以巧破力、以弱胜强的战术目的。现在国家富强了、军队强大了,打起仗来似乎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火力开路、狂轰滥炸过去,一切顽敌都得灰飞烟灭。兔子和鹰酱这对老冤家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情况,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强悍,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务甚至可以传给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可是后来,藩镇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割据,助唐宪宗实现中兴!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