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再读《大宅门》才懂,白萌堂硬刚王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大宅门》才懂,白萌堂硬刚王府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大宅门》是郭宝昌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部戏。故事一开始,就是白景琦出生,另一个冲突就是白颖轩去詹王府出诊。

原本詹王府的老福晋只信白家大爷白颖园,这天不巧,大爷进宫去了太医院,只能二爷去。

白颖轩给老福晋看过之后,又给大格格把脉。这一把脉不要紧,居然把出了喜脉。这才开始了后面的剧情。

换另外一个人,这个矛盾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恨是书呆子的白二爷。

01、白颖轩的憨厚

在去给大格格把脉之前,詹王府的管家安福告诉白颖轩,这位大格格刚来京城一年多。

就凭詹王府和白家的关系,如果大格格来京出嫁,白家人自然会知道。白家没有收到喜帖,自然是没有。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大格格在内蒙老家已经成婚。

可是大格格的房间又是未出阁的大姑娘摆设,侧面证明还未出嫁。

这是其一。

其二是白颖轩告诉詹王爷是喜脉的时候,詹王爷显然已经变脸了,还有丫鬟们把刚摆上的果盘又全部撤出,也说明这喜脉是不正常。

但是老二呢,比较实诚,他不会见机行事,不会看人眼色,当詹王爷变脸时,他也没有察觉。

当所有下人,不理他,晾着他的时候,他也没想问个明白。当詹王府的车老回把车和马都砸了之后,他竟然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白萌堂知道了事情之后说了他一句:

“糊涂!杀了马砸了车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第二天,白府管家胡总管和詹王府的车老回碰面,一聊天才知道大格格是未出阁的大姑娘。

这才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

这原本应该在白颖轩出王府之前就搞清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两家结仇结怨的。

只可惜白颖轩太憨厚,不懂变通。王府那么多下人,随便找个人塞点银子就能搞清楚,就能够尽快挽回局面。

就因为没有及时处理,造成两家后来的两败俱伤。

02、白萌堂的态度

胡总管问情况之后,他告诉白萌堂:

“我觉得二爷的医术虽不及大爷精,可也错不到这个份儿上。”

在所有人眼中,二爷是不如大爷的。白萌堂又何尝不知道。

当白萌堂和白颖轩讨论大格格的“病”时,他也怀疑老二是不是号错脉了。

白颖轩笃定地说:

“没什么万一,要说什么不常见的疑难病症,没准出个错什么的,喜脉我都号错了,还能吃这碗饭么。”

如果不讨回名声,不光祖上的脸面,白家老号的名声都没了,老二白颖轩的后半生也就完了。所以他要亲自去王府一探究竟。

他口口声声说个人栽跟头没事,可是白家老号不行。可是他心里不被看见的地方还有对二儿子的担忧。

白萌堂略显无奈地说:“老二,你长点心眼儿好不好?”

这语气里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有担忧,还有责备。可是白颖轩并没有听懂父亲的话,只是疑惑的“啊?”了一声。

白萌堂给白颖轩下了最终定论:“跟你说话真费劲,整个儿一个书呆子!”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白萌堂开的都是安胎药,大格格平安顺利生下双伴儿。

老二的名声讨回来了,可是白家和詹王府的仇也结下了。

03、无法预料的后果

五年后,詹王府二格格不明不明地死在了后宫。明眼人魏大人、王公公都知道这事是西太后干的。可大家都说揣着明白装糊涂。

都想着这事能稀里糊涂了解就是最好的结局。

可是,詹王府抓着不放,势要把替罪羊白颖园治个死罪。

就因白萌堂一纸奏折,白颖园被判了斩监。其实,白萌堂不上奏折,白颖园也不会轻易脱身。

二奶奶最先下结论:

“宫里边出了事,向来要找替罪羊,大夫就是最好的替罪羊。”

就被二奶奶言重了,白颖园成了替罪羊。

得知结果,白萌堂一病不起。手心手背都是肉,二儿子的后半生却要用大儿子的命来抵。这要怎么选,怎么选都会痛。

04、写在最后

白萌堂最喜爱大儿子白颖园和孙子白景琦。

正是觉得是自己害死了白颖宇,所以他才痛苦,一气不起。身子一日不如一日。

半年日子不到,白萌堂在夜里去世了,詹王府的老福晋一早也去世了。

临死之前,白萌堂得知大儿子没有死,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告慰了。在干事业的外衣下,白萌堂的内核更是一个果敢刚毅的父亲。为二儿子硬钢王府,为了大儿子不惜触怒西太后,足见其父爱拳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9539.html
上一篇义和团反帝运动与民族主义
下一篇(社会)浴血荣光丨致敬抗战老战士——任永华

为您推荐

太原 :养鸽起纠纷 “格格”来调解

太原 :养鸽起纠纷 “格格”来调解

近日,太原市建机巷社区收到和佳世纪柏林小区居民王师傅的感谢信,感谢社区为他排忧解难。原来,幸亏有网格员李梅琴的帮助,王师傅才不用再忍受鸽子的“骚
晚清老照片:公主、格格等皇宫女眷出镜;大家庭30多口人丁兴旺

晚清老照片:公主、格格等皇宫女眷出镜;大家庭30多口人丁兴旺

皇族的公主、格格、福晋接待外宾,地方官与老婆孩子拍“全家福”,大户人家数十口人生活在一起……一个个晚清社会生活画面被照相机定格下来,记录了那些难得一见的历史场景。北京一位厨师和他的徒弟。据记载,老北京的厨师原本都附属于饭店,“至光绪间,庖人之精烹调者,各立门户,自出应堂会,各种菜品多新颖出色”。一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