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探险与开拓:丝绸之路滋养下的甘肃人的精神内涵

探险与开拓:丝绸之路滋养下的甘肃人的精神内涵

探险   开拓   弘扬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当代探险精神的重塑

王文元

【内容提要】

丝绸之路,这是一条数千年来,无数先民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来的古道。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这条古道经历了各种战乱和动荡,也经历兴旺和衰落。而今,丝绸之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丝绸之路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今天。丝绸之路,这条古道曾经是陇原经济文化的血脉通道,今后陇原大地也必将因有了丝绸之路而生生不息。

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自2006年以来,丝路申遗已走过了8年。我省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等5个遗址名列其中。

纵观丝绸之路的开拓历史,它是西汉王朝经过建国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后,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此时,西汉王朝国内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而外部,匈奴依旧不停进犯。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拓丝绸之路成为国家的战略需要。

纵观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大体上经历了探险、开拓、弘扬等几个阶段。在当今,我们更需要重塑汉唐探险精神,为建设新丝绸之路服务。

【引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陆路通道的总称。它以丝绸、琉璃等贸易为媒介,进而成为联系亚洲、欧洲乃至非洲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甘肃是丝绸之路最为精华的地段。回顾历史,丝绸之路的大体分为,探险、开拓、弘扬几个方面。尤其是,探险精神,是丝绸之路开通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正是一代代探险家们的行动,才使丝绸之路兴盛不衰。今天,我们有必要,再度审视汲取丝绸之路上的探险精神,重塑当代人的探险意识,更好地建设丝绸之路。

一、探险:张骞的西行

“大道通西域”是甘肃的地理特点。丝绸之路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均经甘肃,直线距离在1700公里左右。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大体分为陇西段和河西段。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也部分经过甘肃。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极盛时期,是汉唐时代,此时中国的首都在长安(今西安西北),那些不远万里而来的商人、使者和僧侣,多以到达长安为目的地。所以,丝绸之路的起始点从长安算起。

现有资料证实,丝绸之路并不是张骞开通的,它是一条亘古流传下来的商道,生活在中国西北、中亚的游牧民族是这条古道的最早开拓者。其开通时间要远远早于张骞出使西域。

早在十几年前的2002年12月,中外学者学者在西安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会上就丝绸之路的认识,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始于5000年前,比通常所说的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早了3000年。二是横贯欧亚大陆、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商贸道路,而是一张连接亚欧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网络……  ‘两千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一千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五百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  三是丝绸之路已不再仅指旧有的亚欧绿洲通道,尚包括横穿亚欧大陆北部的草原通道、亚洲大陆南缘的海洋通道等等。”

在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张骞作为使节,代表西汉中央政府在正式开通这条古道中,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张骞出使西域,和当时西汉王朝所面临的军事、经济形势有密切关系。

匈奴是古代中国北方一个古老游牧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其的始祖叫淳维,是夏后氏的苗裔。自殷周以来,它或被称为獯粥,或被称为猃狁。到了战国后期,匈奴一名始出于史册,并与秦、赵、燕三国发生关系。这时匈奴贵族趁着中原战乱之机,积极发展力量,扩大领地。向南攻占了“河南地”,并不断侵扰秦、赵、燕三国边境,掠夺牲畜、财物和人口。在秦汉之际,中原战乱,匈奴势力盛极一时。到汉文帝时,匈奴的势力发展到西域。其日逐王统治了天山南北30多个城邦国家。不仅给西域各族和中原劳动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中断了西域地区与内地的联系,阻塞了中西陆路交往的通道。而匈奴的浑邪王等占据河西后,又与居住在今日青海省的西羌相联,对汉王朝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包围之势,成为向西汉发动进攻的一只强有力的“右臂”。汉武帝即位后,决定争取与西域各国结盟以孤立匈奴,并隔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汉武帝之通西域,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同时,汉朝国内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在客观上也要求打通对西域贸易的商路。张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西域,开通联系中西交往的丝绸之路的。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公开“召募能使者”,于是汉中人张骞应募,出使与匈奴有仇的月氏。于是,张骞带着100多人的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从长安起程,经陇西郡后继续向西进发。一进入河西走廊,他们就被匈奴骑兵捉住,并押送到了单于庭(约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他在匈奴过了十年半囚犯式的生活,终于乘匈奴防备疏懈之机,和随从甘父等一起,逃出匈奴。张骞逃出匈奴后继续西进。他与甘父等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到张骞非常高兴。张骞向大宛陈述了自己出使的目的后,大宛王派人送他到康居 (今撒马尔罕一带),经康居再转达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终于到了出使的目的地。但大月氏王已被胡人所杀,其夫人被立为王,而且大月氏还占有了“地肥饶,少寇”的大夏之地,已不想再找匈奴报仇了。张骞在大夏停留一年多,都未说服大月氏王,于是只好东返长安。在返回途中,为避免再次被匈奴俘获,他计划不走河西走廊,而是“欲从羌中归”,即经柴达木盆地和河湟地区的羌族居住地返回,但不幸仍被匈奴捕获。一年后,张骞乘匈奴内乱之机,与甘父逃出,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

无疑,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这是一次空前的探险行动,面对未知的道路,未知的地域,他们跋涉于沙漠、戈壁、冰天雪地之中,以射猎飞禽走兽为食物,历尽艰险,方完成使命。据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历时13年,两次被匈奴捕获,出发时100余人,归来时仅存他和甘父两人。但这种不辱使命的探险精神,无疑是当今我们所需要的。

张骞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和大月氏结盟,但初步从官方的角度,掌握了西域各国政治、地理、经济情况,给西汉王朝打开一扇向西方发展的窗口。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得知原居住在河西的乌孙国,与匈奴有矛盾。于是,建议与乌孙和亲,结成抗匈同盟。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张骞带领300名副使及随从,牛羊以万数以及金币帛值数千巨万,浩浩荡荡,出使西域。这时,河西走廊已在西汉政府管辖之下,顺利抵达乌孙的赤谷城。此行,和乌孙建立了初步的联络。当张骞返汉时,“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随同张骞到长安向汉朝致谢。

张骞在赤谷城,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对西域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探险活动。

二.开拓:河西之战和河西四郡

与探险伴随着的是西汉中央政府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有效管控。这就是汉匈河西之战,这场大战既可以视作,探险之后对的开拓。

古代河西地区,很早以来说是多种民族部落活动的场所。从古籍记载来看,战国以前是氐羌或羌戎在这里活动。到战国秦汉之际,主要是月氏和乌孙。月氏又称“月支”或“大月氏”。月氏活动在敦煌直至乌鞘岭的广大地区。与月氏同处于河西地区的还有乌孙人。乌孙和月氏一样,是居住在河西地区的古老民族。据专家考证,难兜靡时期乌孙在河西的住地,应在月氏的西边,酒泉至敦煌一带。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酒泉、玉门一带发现骟马类型文化遗存,可能是乌孙在河西地区活动期间留下的文化遗存。

汉武帝登基后,对匈奴改变和亲政策,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后,大规模战役主要有三次。一是汉武帝元朔二年 (前127年)的河南战役,二是汉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的河西战役,三是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年)的漠北战役。

河西战役,一方面是断匈奴右臂的需要,争夺西域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西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商品货币关系的活跃,产品的内外交换,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共同要求。打通经河西、通西域,逾葱岭的商路势在必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由陇西出发向河西作试探性的进攻。据《汉书·霍去病传》载:元狩二年春,“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上曰,骠骑将军率戎士·乌盩,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师率减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户。”

霍去病进军的路线,大体是由陇西郡北上,绕道七道梁一带直插到今兰州市西固渡黄河及乌亭逆水,然后沿南山西行,经过匈奴遬濮部驻牧地,渡过谷水,中经五王国。到达焉支山(今山丹县境)。实际上,对于霍去病的进军线路,学者们观点各异。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乘胜再次出兵河西。这次战斗,“捷首虏三万二百,获五王、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还引发匈奴部族浑邪王和休屠王之间的内混。此战后,匈奴遂失河西。“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

河西地区归入西汉版图后,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郡县。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河西四郡。为了保证河西通西域道路的通畅与安全,汉王朝还在敦煌郡内设两关,这就是有名的阳关和玉门关。阳关、玉门关在汉代分隘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是由河西通往西域的咽喉。

自从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击败匈奴的休屠王、浑斜王之后,河西走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为了守护漫长的边境线,汉武帝采取了两项措施,修筑汉塞、移民屯田。  

太初元年,(公元104年)部署在从河套到甘肃西北部的屯田卒达六十万(《汉书·武帝纪》),正式揭开了中国屯田史的序幕。司马迁写道:"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中国缮道 粮,远者三千,近者千余里。"从河套到新疆一线有60万人耕种戍守。

汉代徙民屯田,政府给与各种政策优惠,"徙民屯田,皆予犁牛"。没有收获之前还"予冬夏衣廪食。"这在当时还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从总体上说,河西移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霍去病远征匈奴结束后,“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武帝时“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乃徙贫民于关以西”,与贫民同徙者还有一部分罪徒或戍卒家属及自愿移入者。专家估算,终西汉一代,河套徙民估计约百万人。而与河套同步开发的河西地区有28万人。

移民们到河西后按照军事编制进行管理。按其职责有田卒、守谷卒、河渠卒等。为进行屯田管理,汉政府还设置了一系列的官职,如农都尉、护田校尉、候农令、守农令、劝农椽、仓长、仓佐等。在严格的制度下,人们伐树建屋,修渠引水,拓荒播种。在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石羊河水系、黑河水系、疏勒河水系的下游,人们开辟出田地成为戍边将士们的主要补给来源。

移民的同时,汉王朝修筑了长城,在沿线设置烽燧城鄣以为防护。当时,汉武帝除了把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加以修缮利用外,还新构筑了东起甘肃兰州黄河北岸,西达新疆罗布泊附近的河西长城,以及东起内蒙古化德县,西止于甘肃金塔县的漠南长城。整个汉长城东起朝鲜北部,西达新疆罗布泊以西的库尔勒,沿途经过辽宁、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等地。同时,汉长城在许多要地还加强了防守的力度,如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和漠南汉长城,实质上形成了两道防线守护丝绸之路。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分布地域最广、跨度最长的长城,有资料显示,所有汉长城加起来,其总长度达1万公里。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在河西反击匈奴。之后不久,西汉政府就开始修筑长城了。《汉书  西域传》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今永登附近)以西”;《汉书  张骞传》说:“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臣瓒对这段记载注释说:“令居,县名,属金城,筑塞西至酒泉也。”专家们认为这些记载,明确指出了永登境内汉长城的修筑年代---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汉长城沿线采用的是各个军分区军事管理制度。不同级别的敌情,有不同的举报烽火的信号。长城沿线修筑有大量的烽燧就会将敌人入侵的消息不停地传下去。史书中说:“烽火台,每隔五里、十里一座,设戍卒望。”从敦煌到长安四千多里,约两三天就可以到达,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直到清朝末年这些办法仍在使用。

大量的戍边部队,在长城沿线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代墓葬遗址。那些长城沿线的汉墓出土了铜器皿、铜镜、驽机、五铢钱币、灰陶器残片等遗物,给我们展示了汉代军人的生活场景。

如今尽管那个时代远离我们而去,但汉长城的魂魄是不死的。2000年的岁月后,汉长城已经残垣断壁了,但它所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记忆。

三.兴盛:汉唐丝路甘肃段的兴盛

丝绸之路人们一般认为有三条道路。它们是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绿洲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和青海、新疆而达中亚、西亚的路。这条路在我国西北境内具体路线大致有北、中、南三条。草原丝绸之路是从中原历代王朝的京都向北越过长城、出塞外,然后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道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今天的泉州、福州、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北非、地中海的道路。

丝绸之路陇西段横贯甘肃,根据经过地域又分陇西段和河西段,这是丝绸之路主干道。另外还有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也部分经过甘肃。这些道路的大体走向如下:

1、陇西段。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时期的汉代,分为北中南三线:北线长安出发到咸阳,沿渭河经凤翔、千阳、陇县,北上再经安口越六盘山沿祖历河而下在靖远石门川索桥古渡处或鸇阴渡黄河到达武威。或由凤翔北上泾川,在平凉与前道接,这条道是东汉以后特别是隋、唐时代的主通道;或从长安出发经彬县、长武,在泾川与前道接,此道是隋、唐以后开辟的。这三条道路都是为绕开陇山东麓的崇山峻岭和六盘山主峰而开辟的。

陇西段丝绸之路北线开通较早,早在周文王经营陇东时就是一条大道,能通行冲阵用的战车。公元220年,秦始皇第一次西巡过回中(陇山东麓华亭一带,秦皇、汉武修有行宫,称回中官),上鸡头(崆峒山西,又作笄头山)到陇西(陇山以西)、北地(宁夏南部和甘肃庆阳一带),走的就是这条路。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也沿这条路西巡,他“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此后,汉武帝多次沿这条路西巡,而且对这条路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时称“回中道”。整个汉代,通过回中宫的北线是长安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悬泉汉简《传置道里簿》中就有安定的月氏、乌氏、泾阳、平林、高平、北地的义渠置等传置。同时,这条路上还有大量的关卡。

(2)中线。陇西段丝绸之路中线开辟较晚,应该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09)年在平襄县(今通渭)设天水郡的时候。即从长安到陇县,在陇关(后称大震关)翻越陇山,经张家川、陇城(秦安北)、通渭、定西、榆中,在金城(兰州西固)过黄河,再经永登(汉令居)越乌鞘岭达武威。这条路的陇山段有三条路可通,第一条是由北线的华亭经张棉驿达陇城,是东汉初来歙平定割据平襄的隗嚣政权所开;第二条道出大震关经秦家源(张家川东)、恭门达陇城,经过的马家涧至今还有东汉著名文学家赵壹撰写的摩崖碑。这条路上的重要关卡是大震关,西汉就已设置。东汉羌民起义,曾“烧陇关”。后周政权改称大震关,以后又有故关、固关之称。大震关在今陕西陇县西61里处,为三路交汇之处,所经恭门、马鹿均为战略要地。秦家源相传为秦人发祥地,但考察得知这里应为秦汉关陇道上的兵站或驿置。陇山顶有古建筑遗址,疑为“陇头”或分水驿。据说古代关东人从此登陇山,东望秦川如带,西望陇坂九回,顿生离家去国之感。有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南北朝时期,随着平襄县的撤并,中线失去作用,平凉到兰州开辟了新道,即由平凉越六盘山经静宁、会宁,再越青岚山达定西,向西经金县(榆中)到兰州。明、清时代拓展为长安至兰州的主通道。

丝绸之路中线中是汉代重要的军事运输线和商道,是到达兰州的捷径。在汉代,北有匈奴,南有羌氐骚扰的时候,这条路是最安全的。西汉赵充国经略西羌(湟水流域)时率领一万骑兵沿此路在金城过黄河。南北朝周太祖于公元535年“领骑数万西逾陇,渡金城至姑臧”。明初,徐达率大军沿此路直趋金城,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还建有一座浮桥,后又移至金城关附近。公元1909年黄河铁桥建成,天堑变通途。

(3)南线。陇西段丝绸之路南线从长安到陇县,出大震关翻越陇山,在张家川马鹿折南经清水,过天水(古秦州),沿渭河西行经甘谷(冀县,东汉汉阳郡治)、武山、陇西(古襄武)、渭源、临洮(古陇西,又称狄道),渡洮河,再经临夏(古河州、枹罕),在永靖渡黄河出积石山经乐都至青海西宁,然后经大斗谷(扁都口)到张掖。这条路的陇山段开通于汉,盛于隋、唐,标准较高,石板路至今尚存。陇西段丝绸之路南线经过的渭河河谷地势平坦,修路容易,是甘肃最早的一条车马大道,从公元前824年秦人祖先秦仲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条路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后勤保障任务。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天水郡移治冀县(今甘谷)称汉阳郡,南线地位上升,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令扶风、汉阳筑陇道坞二百所,置屯兵”,以御羌人,至今沿途坞迹尚存。到隋、唐时期称为“国路”,成为中西交流的主通道。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率40万人马经此路西巡。唐代三公主沿这条路和亲,将南线拓展至西藏。元代这条路更是繁忙,西藏使者络绎不绝。陇县至临洮设大型驿站12处,最大的临洮站有马230匹。这条路经过黄河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枹罕以西河段,汉设河关(今青海同仁北),唐设河桥;隋炀帝经此地渡河。在永靖县境河段,唐设凤林关,宋筑安乡关,附近就是著名的炳灵寺石窟。唐三公主经此过河,并建有桥梁。宋游师雄“断黄河飞桥,青唐十万众不得渡”、“夹河立堡,以护浮桥。”

丝绸之路南线还有一走法,即从青海西宁西行,经青海湖,穿越柴达木盆地,进入南疆,汉称羌中道,唐称吐谷浑道,也称河南道(临夏地区),宋时称于阗(新疆和田)贡道。另外由天水经礼县、西和、成县、徽县可达汉中;由临洮南经渭源、岷县、宕昌,沿白龙江南下到四川。前条路是三国时诸葛亮出祁山的路线,后条路是邓艾偷渡阴平的路线,史称阴平古道。这两条路都很艰险,但也是川蜀物资北出秦陇的主通道。

2、河西段。丝绸之路陇西段几条路线过黄河后,都向一个方向靠拢,最后成为一条主要的通道,即丝绸之路河西段。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到敦煌,东西长 1000公里,南北宽100-200公里,北部是走廊北山,南部是走廊南山,即祁连山,中间形成一条天然的平坦通道。丝绸之路未开通前,河西走廊属匈奴地。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汉朝政府把河西划分为酒泉、武威二郡。公元前111年,又析置敦煌,张掖二郡,总称河西四郡。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在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第一个大站是武威,现在的凉州区最初由匈奴修筑,匈奴称它盖臧城,汉人讹传为姑臧。汉代武威郡设在今民勤县东北,东汉移治姑臧,所以姑臧又被称为武威。曹魏时期,将凉州刺史部移驻这里,武威又被称为凉州。武威地处走廊入口,地势重要,历代为兵家必争,所以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南凉都曾建都于此。两汉之际,经贸发达,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况;“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北魏温子升有诗写道:“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武威西行,过永昌(古番乐)、山丹(删丹)到达张掖。由张掖西行,到酒泉。汉酒泉郡设在福禄县,即现在的肃州区。隋设肃州,五代、宋为甘州回鹘所在地。明代,酒泉是西方商贾荟聚之地,城门口就设有驿馆。当时,外国使臣和商人到这里后,往东行直到北京的全部费用,均由所经地方政府供绘。一些西域商人在此做买卖,娶妻生子,俨然土著。由酒泉往西到达嘉峪关,是明长城的西端。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五代设玉门关、明筑嘉峪关。进出关口的商人、使者都要登记注册。商人要写明驮运何物,来自何方,前往何处。守关人员白天点烟,夜里举火,将商人到来的信息传知酒泉,得到放行的信息后,守关人方可放行。

由嘉峪关往西,经玉门镇到敦煌。敦煌是中西交通上的咽喉之地,汉代由敦煌出西域有两条路:

南线:由敦煌西南行,出阳关(今敦煌县西南)沿南山(今昆仑山脉)北麓,经鄯善(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十五里之废墟)、精绝(今新疆民丰县北尼雅古址)、于阗(今新疆和田县南)、皮山 (今新疆皮山县一带)、莎车(今新疆沙车县)、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然后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南到达大月氏、大夏、今毒(今印度)等国。

北路:由敦煌西北行,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北),穿过白龙堆,沿北山(今天山山脉)南麓,经尉犁(今新疆焉耆县南)、乌垒(今新疆轮台县东北)、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县)、温宿(今新疆乌什县),到疏勒与南道汇合,然后越过葱岭,向西北经大宛,到达康居、奄蔡等国。唐代北路有所变化,即由玉门关西北行,过莫贺延碛沙漠北缘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经蒲类、北庭、沙钵城守捉、冯洛守捉,耶勒城守捉,促六城守捉、轮台县,至弓月城(今新疆霍城一带),渡伊犁河至碎叶城。

丝绸之路所经的敦煌在汉代是军事重镇,汉武帝时李广利两次率军出征大宛,其中第二次在敦煌集中6万人,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数,同时驻扎在敦煌的接应人马数万。西晋的和尚法显路过敦煌,描述敦煌城的规模“东西可八十里,南北四十里”。敦煌在历史上不仅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而且长期是中原王朝管辖西域的政治中心之一,由于它在政治、军事上的优势,所以敦煌又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著名的莫高窟石窟艺术就是这种历史作用的具体体现。

丝绸之路河西段有一条重要的支线,即由张掖或酒泉沿黑河到居延,居延是汉代的战略要地,沿途设有肩水都尉府和肩水金关。从居延可抵达漠北。

3、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除上述丝绸之路陇西、河西段外,在甘肃的陇东、陇南地区还通过两条丝绸之路,即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开通于秦、汉,共有三条:第一条是秦直道,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由蒙恬所筑。这条路即由长安出发,经咸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进入甘肃,再经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庆阳境内子午岭主脉,出甘肃直抵九原,沿线有永昌(今宁县太昌)、驿马关、彭原、白马关等关寨,道路遗址尚存,残宽五六米,错车道处宽十数米。第二条是由淳化、旬邑、宁县、庆阳、环县北上直达河套地区,由此向东可到包头(古朔方地),向西可经居延到新疆吐鲁番。第三条是亦由长安北上经礼泉、彬县、长武、泾川、固原、中宁接前道。这三条道路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关中的通道,从汉到北宋一直战事不断。

河套地区开发后,在宁夏与兰州间开辟了一条新路,即由银川西行经靖远(古会州)、皋兰到兰州。明筑长城,设固原大边后,这条路成为繁忙的军运路线。

西南丝绸之路是经过四川、云南沟通印度乃至中亚、西亚的另一条通道。即由长安沿渭河西行,经宝鸡、陈仓、凤县,进入甘肃两当、徽县,过嘉陵江进入汉中,折南到四川。这条路开通于先秦,时称陈仓道,沿途崇山峻岭,栈阁连云。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唐玄宗避蜀亦循此路。唐代在这条路上设有许多驿站,常见诸史籍和诗文的就有黄花驿(两当境)和青泥驿(徽县境)。宋代,这条路是西夏、金南下的主要通道,战事不绝。

重塑:开拓丝路的探险精神

丝绸之路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道路。可是谁知道,丝绸之路也是一个无奈之路。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之间自发形成的,但是汉武帝派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却是出于击败匈奴的无奈之举。

自古至今,中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战略上,中央政府一直采取的策略是:保卫长安,割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少数民族的联合。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打开河西走廊。如果要确保河西走廊,就不能放弃西域。这就是隐藏在丝绸之路繁华和热闹背后的苦衷,也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绸之路的开拓,是处于中华民族生存的需要。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说明,对一块未知地域的开拓,探险精神是必不可少。每一次地理的大发现,总是伴随着一批探险者,开拓者们的牺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开拓者们的探险精神,也就不会有地理大发现。

从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来看,前后十余年,仅两人生还,无疑这是一次巨大牺牲。当今,丝路之路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中,无疑是重建丝路探险精神的一个重要契机。发展丝绸之路,没有探险精神,就不会有走出的勇气,更不会有扎根发展的决心。

重塑丝路探险精神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大的方面,介绍对张骞、甘英等丝路开拓者的探险精神的弘扬。推动各个社会对建设新丝路的关注,鼓励更多的人沿着丝路,沿着最初开拓者探险者们所走的路,向西发展,加快甘肃经济同丝路沿线地区交流,促进我省经济的发展。

在另一个方面,积极举办各种探险越野活动。这一方面,我省河西走廊地区的张掖、酒泉、安西等地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最近几年,张掖的汽车、摩托车拉力赛,嘉峪关的铁人三项,安西的冲走玄奘路等赛事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些活动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对当地居民的探险精神宣传不够。许多当地人也仅仅把这些赛事看做一场旅游活动而已。

重塑丝路探险精神,就需要在丝路沿线各个城市中推广适合群众参与性质的探险项目,以达到唤起民众探险精神关注的目的。从丝绸之路沿线的情况,可以开展徒步、攀岩、登山、组建驼队等等项目。只有唤起民众的探险意识,才能增强民众的自信,真正带活丝绸之路,将再现这条古道上商贸兴盛的情景,这条古道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如今,丝路申遗已经完成,此刻更需要我们发扬丝路探险精神,走出去,向西,一路向西,再现丝绸之路的繁荣。(时在2014年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4483.html
上一篇夜雨丨屿夫:九月三十日的心跳
下一篇在《琅琊榜》中,夏江和林燮并无冲突,他为何要对赤焰军赶尽杀绝?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