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史上第一大侠,为何非死不可?

史上第一大侠,为何非死不可?

01

元朔年间(前128年)的一天。

汉武帝的朝堂上掀起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一个叫郭解的囚犯该不该被判死刑。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赞成死刑的论据主要是:郭解明明是个小老百姓,却总是干些普通老百姓不该干的事。而且他玩弄权术,常常因为小事就杀人。最近几起凶杀案虽然不是他做的,但都因他而起,这是大逆无道!

反对死刑的一方是非常严格的法理派:郭解年少时候因为小事就杀人,但后来大赦天下,罪过应当一笔勾销了。最近几起凶杀案既然不是他所为,有什么理由杀他?

郭解到底是何人呢?

02

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郭解,河内郡轵县人,他爹是个混社会的,很早就被人杀了。

没了爹的小郭解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问题少年。

而且是个大问题。

他凶恶残暴,心狠手辣。

最大的爱好,就是杀人!

有人看了他一眼,杀!

有人长得比他帅,杀!

有人说话声音太大,杀!

总之,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惹了郭解不高兴而被杀的。

死在郭解手上的人,很多。

除了刑事犯罪,郭解还有经济问题:造假钱。

还有道德问题:盗挖人坟墓。

他还在家里聚集了很多不法分子,这些人在郭解的带领下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就是一个黑社会头目。

03

日子一天天过去,少年也一天天长大。

一天,郭解突然顿悟了。

他常常在深夜反思自己年少时犯下的滔天大罪。

他所谓的讲义气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弟。

成年后的郭解乐善好施,做了好事不留名。

开始变得低调。

总之,以前那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毛头小伙,真正成了一名教父级大哥。

黑白通吃。

在当地,人人都得给几分面子。

但这个面子有一天被捅破了。

04

事情出在郭解的外甥身上。

身为郭老大的近亲,这个外甥平时在当地也是横行惯了。

有一天,他和人喝酒。

对方不胜酒力,表示不能再喝了。

不喝?是不给我面子吗?

两个人都喝到一定程度了,加上郭外甥咄咄逼人,被劝酒的人脑袋一热:老子说不喝就不喝了,你TM怎么这么多屁话!

郭外甥愣了一下,明显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对他这样说话。

还没愣完,觉得肚子疼了,低头一看,一把尖刀插到自己肚子里。

再抬头一看,被劝酒的那哥们已经跑远了。

郭外甥就这样挂了。

(劝酒要适可而止。)

郭外甥死了,郭外甥的妈妈把儿子尸体停在道路中间,对郭解大哭大闹:你还号称轵县老大,你亲外甥都被人捅死了......

郭解没有说什么,手下一众积极的小弟已经下发了江湖海捕令。

很快,凶手就自投罗网了。

毕竟,郭解的势力太大,与其被抓出来,不如自首,争取个宽大处理。

郭解果然给了他宽大处理:事情我都知道了,不是你的错。我外甥死了活该。你回家吧,以后老老实实做个好人!

众人惊呆了!

凶手更是掉了下巴!

当地的小青年们听说郭解如此大度,更是纷纷跑来投靠他。

郭解的名声很快由轵县传遍整个汉帝国,很多地方解决不了的江湖恩怨,都请他来出面解决。

05

这一次,出事的是大都市洛阳。

有两个大的江湖帮派发生了矛盾,双方约定好时间地点,准备火拼。

洛阳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听说后,纷纷出来调停。

但两个帮派积怨太深,根本没有调停的意思。

洛阳当地的大哥们罩不住,有人便想到了天下闻名的郭解。

于是郭解到了洛阳,晚上约了两个帮派的大哥一起坐坐。

凭借郭解的名头,其实也不用说什么,两个帮派的大哥不敢再提火拼的事情了。

三人举杯言欢,成了兄弟。

大功告成,郭解抬屁股刚要走,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又坐了下来。

很郑重地对洛阳两位大哥说:

“之前洛阳那么多大哥给你们调解都没成功,我郭解来了,你们给我面子。这事传出去,那些大哥会很没有面子。这样吧,你们还是对外宣称要打,等那些当地大哥再来调停的时候,你们再宣布和解!这件事情就不要外传了!”

虽然郭解叮嘱不要外传,但这等大哥轶事,很快传播开来,更多人仰慕郭解,想跟着他混。

很快,郭解家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养着来投奔的众多小弟了。

当地的富豪和百姓听说后,竟然纷纷慷慨解囊,出资出物,帮着郭解壮大势力。

就在郭解势力越来越膨胀的时候,他的命运随着一道移民政策而改变了。

06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献了一条建议:

“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可谓不诛而害除”。

汉武帝很快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迁徙一批人到茂陵。

迁徙哪些人呢?

两个标准:

一个是家财三百万以上的,一个是豪杰人士。

很快,各地名单报上来了,轵县名单里,郭解的大名赫然在列。

郭解的家财当然不够三百万,他是作为当地豪杰人士被报上来的。

谁会希望在当地民间有一个比政府威望还高的团伙存在呢。

郭解政治敏感性还是不够。

他想走走关系,把自己的名字从迁徙名单中划掉。

他找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卫青。

卫青向汉武帝陈述:郭解不是大富翁,也不是豪杰,别让他去了。

汉武帝何等样人,当然有自己的判断:能让大将军开口为他求情,看起来不是普通老百姓啊!

于是,卫青的求情失败。

郭解只能收拾好铺盖卷,搬家到茂陵了。

07

这不是简单的求情失败,郭解这个名字,算是在汉武帝那里挂上号了。

郭解到了茂陵,还算是混得很开。

就在郭解迁到茂陵不久,轵县发生了一起血案,杨季主的儿子被人砍了脑袋。

就是他把郭解名字报到迁徙名单的。

江湖上风传,这案子是郭解的侄子做的。

没过多久,杨季主也被人杀了。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郭解,以及他背后庞大的势力团伙。

郭解虽然人不在轵县,但他的团伙依然在,而且当地政府依然没有能力控制。

杨家一看地方不行,于是就跑到长安越级上告。

可还没到主管部门的门口,杨家人便横尸长安。

天子脚下,这还了得?猖狂!

汉武帝感到异常震怒。

又想起郭解曾动用大将军卫青为他求情,现在又有手底下人这么卖命为他杀人,下令抓捕郭解。

08

就这样,郭解开始跑路,就像他少年时代杀人后跑路一样。

不同的是,这次是汉武帝钦定捉拿的,各地各级官府协同办案,这给郭解的跑路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官面上,大家如临大敌抓捕郭解。

但民间,江湖上,确是另一番景象。

郭解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

跑到临晋出关的时候,有一个叫籍少公的人冒着窝藏朝廷重犯的罪名,把郭解送了出去。

二人此前从未谋面也毫无交情,仅仅是籍少公仰慕郭解风范。

后来官府抓到籍少公,逼问他郭解跑到了哪里,籍少公宁死不招,竟然自杀了!

郭解又逃到太原,太原人民不光没人去报案,相反家家杀鸡宰牛,热烈欢迎。

09

就算是跑路,郭解也保持着一个大哥的尊严,从不隐姓埋名。

所以,官府最终还是抓到了郭解。

押送长安。

人抓到了,但该判什么罪呢?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朝堂上掀起郭解罪名大讨论。

还没等讨论出个定论,调查组进驻轵县,调查郭解的犯罪事实,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

在调查组找人谈话的时候,一个郭解的仰慕者极尽美言,把郭解狠狠地夸了一顿。

而一旁的一个儒生听了很不屑:郭解就是专门做违反勾当的大奸人,可不是你口中的贤人。

祸从口出,当天晚上,这个儒生死于非命。

更恐怖的是,尸体嘴巴里的舌头不翼而飞。

汉武帝一看,好嘛,手眼通天啊,必须死!

罪名就是公孙弘所说:

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用6个字写了事件的结果:

“遂族郭解翁伯。”

6个字背后,是整个家族被灭。

郭解的死,也宣告了游侠黄金时代的终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3672.html
上一篇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兄弟斩杀过哪些黄巾军武将
下一篇夏朝历史之孔甲乱夏,四世而陨,为夏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