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清战争,一文读懂

明清战争,一文读懂

明清战争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话题,个人一直想把这段历史理一下,现在终于完成了这件事。

目录

一、后金的进攻——抚顺清河之战

二、扭转战局——萨尔浒之战

三、鏖战辽东——后金攻势的扩大

四、袁崇焕守辽——锦州大捷和宁锦大捷

五、后金入关——己巳之变及后金多次入塞

六、松锦大战——大明最后的期望

明和后金对峙图

一、后金的进攻——抚顺清河之战

努尔哈赤像

1、努尔哈赤七大恨告天

明万历年间,张居正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抵御外藩,而李成梁负责的是辽东地区,主要抵御蒙古和女真。应该来讲,李成梁是成功的,甚至其功绩可以并肩戚继光,他主要用分化的策略,以军事打击为主,对蒙古和女真形成了压制之势。李成梁的功绩让其多个儿子官至总兵,但却没能重现其父的辉煌。

努尔哈赤的祖父、外祖父、父亲、姑父都死于明军之手,这让努尔哈赤与明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努尔哈赤通过一系列的战争,由弱变强,创建八旗制度,基本统一女真(叶赫除外),建立金国。我们这里一句话就描述了努尔哈赤建国,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从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到基本统一女真整整花了33年之久。

继而,羽翼渐丰的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告天,这一天是努尔哈赤其扬眉吐气的一天,甚至可以说这是他朝思暮想的一天。第二天,努尔哈赤就发动了对抚顺的进攻。

2、进攻抚顺

抚顺是明遏制后金的前哨,为了拿下抚顺,努尔哈赤决定智取。他以互市为由,让兵士假冒商人,把抚顺军民引诱到城外进行贸易,然后以骑兵突入城内,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抚顺城。游击李永芳投降了后金,开明朝中高级官员投降的先例。努尔哈赤所获甚多,人畜达到三十万之多(后金统计俘获时,会把人畜一起计算)。真正的大战来自于之后,明朝得知抚顺战败,急派总兵张承胤率兵万余人救援。援兵的到来正中努尔哈赤的下怀,明军被基本全歼,张承胤战死,死者过万,生还者寥寥无几。

这里说说明军的出援问题。明城池、堡垒、据点众多,所以不得部分兵驻守。比如,抚顺城外就有堡垒四个,烽火台20多个。后金骑兵攻击一城,其城内守兵不足,明只得派遣援兵。但一旦派出援兵,就会与后金军在野外遭遇,后金的骑兵威力就会发挥到最大。所以,明所派遣的援兵,轻则败退,重则全军覆没。而后金用围点打援的战法,屡试不爽,战果丰硕。

占领抚顺之后一个月,后金出鸦鹘关(鸦鹘关原为明军1467年所修,1606年,李成梁放弃原来的鸦鹘关,在关西50里处重修鸦鹘关。鸦鹘关又分为三道关,是防卫女真的重要关隘),对清河发动了进攻。清河城更为险峻,明军的抵抗也更为顽强,后金在付出一千余人的代价之后,占领的清河。清河的军民五万余人,大多被屠。

3、影响

抚顺清河之战,后金胜利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后金拥有精兵六万,明在辽东虽有兵同样为六万左右,但军队战斗力与后金相比,相差甚远。同时,明军分散在整个辽东,后金六万聚集在一起。此战极大的增强了努尔哈赤的决心,在给明朝的信中,努尔哈赤的态度十分强硬:“若以为我为非理,可约定战期出战,或十日,或半月,攻城决战;若以为我合理,可纳金帛,以息图事!”。

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直至接导致了后面的萨尔浒之战。

二、大决战——萨尔浒之战

编辑

搜图

萨尔浒之战地图

1、战前准备

得到辽东战事消息的大明王朝,大为震动,立即着手对后金的军事打击。为了一举建功,明庭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共准备了十个半月,聚集了近10万人,并得到了朝鲜13000(打酱油的)和叶赫部2000人相助,总兵力超过10万人。

主帅辽东经略杨镐的目标是后金老巢赫图阿拉,为此他兵分四路,他为何要兵分四路呢?因为在成化三年,明军曾经派兵五万,三路并进,最终取得胜利。杨镐于是接受历史经验,分兵四路,齐头并进年。这四路是:

西路,以杜松为主将,从沈阳出发,兵力约2万人。

北路,以马林为主将,从开原出发,兵力约2万人 加上叶赫部2千人,合计2.2万人南路,以李如柏为主将,从清河出发,兵力约2千人。

东路,以刘綎为主将,从宽奠出发,这一路得到了朝鲜1.3万人的加入。

杨镐作为最高统帅,坐镇沈阳。

2、大战

大明王朝对这次作战寄予厚望,准备妥当之后,就开始催促杨镐出兵(明朝遇大战必催主将出战,凡催促必败,后来的洪承畴、孙传庭就是例证)。在二月二十八日, 也就是东北最寒冷的日子,明四路大军开始朝赫图阿拉进发。

西路杜松军,行动迅速,二十八日离开沈阳,当日就夜出抚顺关。杜松军日行百里,一路沿着浑河北上。杜松是陕西人,在陕西与胡人大小作战百余次,与骑兵作战的经验十分丰富,被塞外民族称为“杜太师”,他凭借军功到了今天的位置,身上的刀疤无数,甚至有的刀疤上还有刀疤,一层盖一层。在进军途中,杜松喝了酒,在漫天飞雪里,卸下甲胄,赤裸上身,骑马舞刀,意图头功。

而努尔哈赤见招拆招,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个突破。而努尔哈赤很清楚,明军的主力必然从抚顺沈阳方向而来,所以他首先攻打这个方向的明军。

努尔哈赤首先打的杜松军,并早就做好了准备,设了伏兵,待杜松渡河而击。杜松的车营枪炮没能渡河,而杜松把已经渡河的兵力一分为二,一部占据萨尔浒山顶扎营,一部由其亲自带领去攻击界蕃山吉林崖。杜松本就2万人,这样一分为三,每部兵力更加分散。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亲自指挥,派六个旗约4万人猛攻萨尔浒山。萨尔浒山上明军虽占据地理优势,但后金骑兵纵横驰骋,所向披靡,萨尔浒山上明军全军覆没。

后金军转头攻击吉林崖杜松军,杜松虽指挥无方,但却无愧一男儿,一身刀疤,一柄大刀,战至最后一滴血。

初二,后金覆灭杜松之后第二天,开始对北路军马林部发动攻击。马林仓促之间,列了一个品字形防守阵型御敌。马林一部、杜松未过河的龚念卿部、潘宗颜一部,合计三部,相距数里。这是明军经典的防御阵型,戚继光时就用车阵防御骑兵。

努尔哈赤不愧久经沙场,立即找出了应对之策:你分为三部,我一部一部的打。先打龚念卿部,半日即大获成功。继而攻打马林部,主帅马林竟然临阵脱逃。最后攻打潘宗颜部,潘宗颜战死。最终基本全歼北路明军。

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是东路军刘綎。刘綎武状元出身,功勋卓著,抗蛮族,败缅甸,大胜日军,是明军中为数不多的猛将。刘綎部有10000余人,并有约13000朝鲜兵相助。初四,努尔哈赤在刘綎必经之路设伏,皇太极帅右翼四旗,代善率左翼四旗,合计6万人,夹击刘綎。刘綎完全不怵,奋勇杀敌。先是左臂中箭,继续杀。右臂又中一箭,继续鏖战。杀了几个时辰,面部中刀,脸被砍掉一半,没死,继续血战。刘綎前后手刃数十人,最终在漫天飞雪里,力竭战死。其养子刘招孙抢夺其尸,同样战死。

刘綎军败,朝鲜军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投降。

至此,明军只剩下李如柏(李成梁之子)部,杨镐急令其退师。至此,萨尔浒大战结束。努尔哈赤以6万之众,击败明军10万精锐。此役,明军战死45870人,其中军官310人。努尔哈赤能够变整体上的军事劣势为局部战场的优势,聚众歼敌,其指挥水平无人出其右。同时在整个战场中,后金军显示出了强大的持续作战能力,一天消灭一路明军,十分强悍。

三、大溃败——后金席卷辽东

1、熊廷弼守辽

萨尔浒之战后三个月,努尔哈赤用声东击西之计谋,佯攻铁岭,将明军注意力调往铁岭,主力攻开原,顺利拿下开原。又用重金收买铁岭城中的叛徒,里应外合拿下的铁岭。拿下开原、铁岭之后,沈阳就已经近在眼前。但努尔哈赤却并没有急着进攻,因为明派遣了新的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到了辽东之后,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整治吏治、筹集粮饷、训练士兵、修缮城池等等。使得辽东的局势大为改观,明军的战斗力显著增强。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并没有贸然出击,而是选择等待。熊廷弼真的有那么厉害,让努尔哈赤害怕了?我想倒不至于,后金利用这个时间收拾了叶赫部,完成了女真族真意义上的统一。后金的实力大增,军队数量已经有10万之众。

熊廷弼在辽一年多,而国内政局却突遭大变,不爱上朝的万历终于归西,接替他皇位的泰昌帝只做了一个月皇帝就因红丸去世,国内政局乱成一团麻,而与熊廷弼有恩怨的一些人也趁开始攻击他,熊廷弼最终黯然离职。

2、沈阳之战

努尔哈赤趁明朝政局跌宕之际,发兵沈阳。沈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仅次于辽阳的重镇,明军在此驻守有士兵八万人之众,并在沈阳城外有众多的堡垒拱卫。守卫辽阳的是总兵贺世贤和尤世功,贺世贤此人和萨尔浒之战中的杜松极为相似,也是陕西人,也是由军功一步一步做到总兵,同样骁勇善战,同样嗜酒如命。

努尔哈赤扫清沈阳外围之后,包围沈阳。按理说,城中有兵八万,城池坚固,守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而这个贺世贤可不惧后金军,果断带兵出战。努尔哈赤佯装败退,引诱明军,然后聚兵而攻,贺世贤战死。后金军猛攻城池,城内的夷人打开城门,后金军得以入城,沈阳陷落。

3、辽阳之战

占领沈阳数日之后,后金即发动了对辽阳的攻击。辽阳是辽东首府,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沈阳失守之后,辽东经略袁应泰立即下令周边军力收缩回辽阳,以应对后金的攻击。

后金到了之后,袁应泰亲率五位总兵,合计兵力五万人,出城五里与清军作战(嗯,看到野战就可以预计明军的结果了),不出意外,袁应泰战败回城,损失惨重。后金军猛力攻城,战事激烈,一直到了晚上,双方举着火夜战,直至天明。明军中的监军逃跑,军心动摇,城破,袁应泰自杀。

后金在十日之内,连下沈阳、辽阳,消灭明军在15万以上,军事实力之强悍,令人震撼。

4、广宁之战

辽阳失守之后,朝廷决意重启熊廷弼,加其为兵部尚书,这也开了兵部尚书主事辽东的先河,并派辽东巡抚王化贞助其守辽。

熊廷弼提出了一个“三方布置策略”,大概意思是广宁为前线(王化贞)、山海关为总后方(熊廷弼)、山东登、莱为水军(陶郎先,熊廷弼推荐)。为了这个三方布置策略,朝廷可以说是把全部的家底都掏了出来:在三地共集结兵力达到了三十万之众,议饷达到千万的级别。

三方布置策略很明显是一个守土计划,但这个策略首先就遭到了王化贞的反对,王化贞主张进攻,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熊廷弼赶到前线,但是在广宁的部队10多万人都由王化贞指挥,熊廷弼可以调动的军队只有5千人,就在这个时候,后金开始发动了对广宁的攻势。

在后金扫清广宁外围据点之时,明军派出三路精锐前来救援。我们知道,救援的部队在城外与后金军作战,叫野战。同时,救援军中有个将领叫孙得功想要投降后金,从中作梗,明军惨败。孙得功又回广宁城散播谣言,城内大乱。努尔哈赤对如此轻松就取得广宁城感到一丝怀疑,甚至怀疑孙得功是诈降。

熊廷弼和王化贞只能逃向山海关,到了山海关,陆续逃亡而来的逃兵达10万之众,普通民众更是不计其数,而后金参加广宁作战的兵力也就10万而已。

广宁之战后,朝廷追责,熊廷弼被杀,传首九边。很多人为熊廷弼叫冤,但其实他死得一点都不冤。广宁之战,明军大军接近15万人,一战失地千里,直接退入山海关之内,人口损失达百万之众,钱粮辎重更是不计其数,创下了明清开战以来的最大损失。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的熊廷弼,被杀百次也不冤。

5、孙承宗守辽

广宁之战后,辽东经略这个位置,成了烫手山芋,高管们唯恐这个官职落到自己头上。这个时候,帝师孙承宗担起了这个重担,用内阁大学士来出任辽东经略,可见辽事之重。孙承宗在辽东是有一番作为的,但不久就被阉党爪牙攻击被迫辞官(简单说一下这个时候的国内政局:魏忠贤专权,首辅叶向高无力制衡,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阉党反扑,孙承宗也遭到阉党的攻击,被迫罢职)。

孙承宗之后,魏忠贤的跟班高第做了辽东经略。高第痛哭不愿就职,魏忠贤不准。高第硬着头皮上任,躲在山海关后面就不出来,把山海关外的兵力都调往关内,放弃关外四百里地。唯独只有一名将领不愿意退回关内,带领不足2万士兵守卫宁远,这就是——袁崇焕。

四、鏖战辽东——袁崇焕守辽

1、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攻击宁远的时间是正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十三万后金军队在这样的天气下发动了对宁远城的猛攻,连续三日竟然攻不下,最终明军发炮击中后金一重要人物,后金解围而去。

但后金也不是没有收获。

明军的后勤基地建立在觉华岛上,这个觉华岛因为远离陆地,而后金是骑兵,所以被选为理想的后勤基地,在岛上有军民1万5千人左右。后金在对宁远攻击无果后,选择对觉华岛进行攻击。岛上的军民疯狂凿冰,冻掉的手指下雨一般掉到冰面,但仍然凿冰不止。但天太冷了,凿开冰很快又冻住了。后金军得以踏冰上岛,觉华岛一个后勤基地怎么可能抵挡得了后金军,军民惨遭屠戮,被烧毁的船只有2千多,烧毁高度与房子一样的粮仓1千多个。明军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损失可谓十分惨重。

此战被称为宁远大捷,个人认为在觉华岛损失如此惨重的情况下,称大捷实在是言过其实,除非,努尔哈赤真的是被明军炮火击伤。

编辑

搜图

宁远之战示意图

2、皇太极继位

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之后,不久就去世,由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本来是当不上大汗的,毕竟他只是四贝勒,前面还有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但命运最终把他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在扳倒大妃阿巴亥之后,又争取到大贝勒代善鼎力支持,皇太极终于成为后金的最高统治者。但,皇太极并不是唯一的统治者,四大贝勒仍然南面议论事。上任之初的皇太极,第一件事就是要稳固自己地位,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取得军事上的成就。

就在即位不久,皇太极将目光投向了南方明朝。

3、袁崇焕主事辽东

袁崇焕在宁远大捷之后,本该论功行赏,但反而遭受阉党攻击,继而离职。

崇祯继位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清除阉党,而袁崇焕也得到重用。崇祯问袁崇焕平辽方略,袁崇焕没有给方法,却给了一个期限:五年复辽。这让崇祯大喜,对其所请无不照准。但其实,袁崇焕守辽也是有其方略的,大概而言就是三条:

1、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2、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和)为旁着。

3、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皇太极和袁崇焕都是初登新位,心里都憋着一口气,二人之间的对决一触即发。

4、宁锦之战

皇太极率先发难,后金军南下碰到的第一个钉子是锦州城,守卫锦州的正是袁崇焕的得力助手赵率教。但皇太极似乎胸有成竹,他也的确有这样的资本,虽然在前面的宁远之战中,后金没能成功,但那不不能说明什么。

后金在抚顺、清河、萨尔浒、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战役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消灭明军高达40余万,缴获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开拓国土千里,得到人口数百万之众。皇太极有理由相信,这一次,他一定能战胜而归。

后金军来势汹汹,明军虽然得到消息,但是仍然没有做好战斗准备。锦州守将赵率教就用投降来诱惑皇太极,皇太极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多次派出使者前来商谈。赵率教根本没有投降的想法,只是想拖延时间,就这样玩了皇太极一把,同时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皇太极只能下令攻城,面对坚城和大炮,后金军虽然作战勇敢,但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在此情况,皇太极当然不会蛮干,选择继续围困锦州,希望能够吸引明朝援军,从而在野战中歼灭明朝去的有生力量。

朝廷这个时候坐不住了,要求袁崇焕派出援兵。袁崇焕这个时候坐镇宁远,却拒不出兵援救锦州,朝廷于是命令满桂出兵援救。别看满桂一介武夫,但对战场的危险还是很敏锐的,还没有碰到后金主力,只是碰到了运粮的后金军,厮杀了一阵,就又匆匆退回了宁远。

就这样,皇太极想要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了。

皇太极当然不会就此罢休,又将主力调往宁远。袁崇焕在清军攻打锦州的时候,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增强了宁远的实力。袁崇焕破天荒的将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的部队安置在城外,与后金军野战。后金军想要的野战终于来了,但是城外明军背靠城墙,还能得到城上火器的支援,后金虽然战斗力强悍,却也是种无法攻破明军的防线。

此时,锦州城内的赵率教也率领军队出击锦州外围的后金军,虽然没能取胜,但在战略上也给后金军带来了不少压力。

皇太极攻宁远不下,又调过头来,集中兵力攻打锦州。当然,同样没有任何结果。此时的天气,已经逼近盛夏。皇太极的战略目标没能实现,最终只能悻悻退兵。

宁锦之战以明军的胜利结束。

五、后金入关——己巳之变及后金多次入塞

1、己巳之变

清军在宁远两次吃了袁崇焕的亏,第一次是努尔哈赤,第二次是皇太极。这也让后金军知道了袁崇焕是块硬骨头,不好啃。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即位时间并不长,也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当然,也是吸取了前两次深刻的教训。皇太极最终最终决定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越过长城入关,这是一步好棋。进攻京城,袁崇焕必救,虽然不一定能攻下京城,但如果能把袁崇焕调离防线,出来野战,那对后金来讲也是十分有利的。

袁崇焕在两败后金军之后,作为一代名将,早就看到了后金军绕过关宁防线入关的可能性。两次上书给崇祯,请求加强京畿的防守。被国内局势搅得七荤八素的崇祯,哪里有时间和资源去做这些,将其束之高阁。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兵10万,突破长城。面对后金军果断而凌厉的攻势,袁崇焕根本来不及思考。立即带着自己三名最得力的助手: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火速回援京畿。这三人,也是袁崇焕向崇祯保证五年复辽的基础。在给崇祯的上书中,袁崇焕讲,如果不能复辽,请杀自己和此三人。而根本来不及集合军队的袁崇焕,只带了2.2万人的部队,就向京城奔进。

后金军从长城的三个关口,分批越过长城之后,主力诡异的停滞不前。皇太极调动袁崇焕主力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现在的目的很简单,在这里静候袁崇焕。袁崇焕要阻击后金军进京城,第一座屏障就是遵化。此时,皇太极就在遵化以东,静候袁崇焕。

但,袁崇焕没有来。

袁崇焕令平辽总兵赵率教率4千骑兵,驰救遵化,走抚宁、迁安这条路线赶往三屯营。并且命他务必在后金军走完从喜峰口到三屯营地五十里路前,跑完这条三百多里路,进入遵化城进行防守。

赵率教不负众望,全军覆没。

袁崇焕不可能不知道赵率教4千骑兵与10万后金军之间的差距。也许,从赵率教启程的那一刻,他就知道赵率教的结局。我们很难知道袁崇焕给赵率教下这个命令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或者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这些。

袁崇焕别无选择,他用弃车保帅的方式,让自己的主力从一条安全的路线,从山海关走永平到蓟州,对北边的城镇和清军,是看都不看,抢在后金军之前,到达蓟州设防。蓟州,是去京城的第二座屏障。

皇太极在吃掉赵率教之后,迅速西进,采取强行军方式,一路攻城拔寨,直奔北京而来。在蓟州城下,皇太极和袁崇焕终于见面了。当皇太极知道蓟州城上的是袁崇焕之后,对强攻这座城失去了兴趣,他再一次实施了攻其必救的战略。越过蓟州,直奔北京。

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空。袁崇焕在蓟州拦截失败后,常规做法,是尾随后金军,和北京守军夹击后金军。

但袁崇焕并没有选择尾随追击后金军。他知道,如果自己这样做,自己就是第二个赵率教。

袁崇焕的军队绕道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位于三河西南、通州东南。这时候皇太极军队已在通州附近,他选择了绕过通州,直奔北京。这也意味着他要走更多的路,但为了避免在空旷之处与后金军野战,绕路也是值得的。但是代价也是明显的,步兵跟不上如此的急行军,最终到达北京城下的袁崇焕只有九千骑兵。

皇太极把袁崇焕调出来野战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但最终的决战始终会到来。在北京城下,双方都退无可退。

皇太极派出的将领是: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的豪华阵容。清军合计四个旗加上蒙古兵,已经是清军的一半的兵力,具体数字不得而知,按猜想应该在3万以上。明军这边是袁崇焕、祖大寿、王承胤,他们的军队,是九千。广渠门之战,袁崇焕背靠北京城,在北京城上数万双万双眼睛注视之下,督师血战。这一战,已经不需要什么谋略,也无需什么战法,就是用刀说话。袁崇焕两肋上中的箭矢,就跟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多,幸亏穿了重甲,箭并没有射透。大战之处,血流成河,从早到晚。

根据明清和后金两军野战历史经验,明军的胜率不足1%,而这一场野战,明军惨胜。失败的后金军,并不会就此认输,一半的兵力不够,那就集中了全部的军事力量。左安门之战,袁崇焕没有给后金带来任何的惊喜,一如既往,让后金军吃了苦头。这也是袁崇焕最后的辉煌。

袁崇焕取得了战术上胜利,击退了清军的进攻。皇太极成了战略上的胜利者,成功进入关内,打开一片新天地。皇太极战略已经达到,战术上又无法扩大战果,也只能选择退兵了。

这一战之后,袁崇焕被平台召见,继而下狱。

就在袁崇焕被被入狱之后,已经离开北京的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带兵返回北京城下。明军在满桂的带领下,聚集四总兵合计四万余人,同样是在北京城数万双眼睛的注视之下,与后金军展开了殊死决战。战斗的结果,一如既往。明军总指挥满桂战死北京城下,四个总兵两个战死,两个被俘,四万明军全军覆没。

2、袁崇焕

袁崇焕有一知遇之人:孙承宗。正是因为天启帝师孙承宗的慧眼识珠,袁崇焕才得以展露头角。但在后来袁崇焕下狱之后,直到被凌迟处死,孙承宗没有为袁崇焕讲一句求情的话。

袁崇焕手下有三名得力干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当初,袁崇焕要杀毛文龙,就与手下几名得力助手商议。何可纲说到:

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

短短几个字就预见了袁崇焕的未来。何可纲后来在大凌河城被十万清军包围,城中粮尽,人相食。主将祖大寿降清,就拿何可纲当了投名状。让人把何可纲拉出城外斩杀,何可纲一死,立即被城内的饿疯了的人们拉回去吃掉了。巧的是,袁崇焕在被凌迟处死的时候,他身上割下来的肉,也被围观的群众争夺着相食,只不过,京城里面的人并不饿。

满桂,作战也是极其英勇,可以说是一名不可多得的悍将。论职位,满桂应该是仅次于袁崇焕的,在宁锦之战中,多次和袁崇焕搭档杀敌。可是袁崇焕却并没有把他当作为心腹。在后金军攻打北京的时候,满桂也来勤王,但是因为没有粮食,所以满桂的兵就四处抢掠老百姓的粮食,很多老百姓以为他们是袁崇焕的士兵。而袁崇焕军纪严明,一个士兵抢夺了老百姓的粮食,被袁崇焕砍了头。

3、后金多次入关

如果说萨尔浒之战扭转的明与后金之间的态势,那么己巳之变之后,后金已经事实上掌握了战略的绝对主动权。后金军可以长驱直入,甚至直达中原地区。这个时候的后金军,主要目的是在于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如果把己巳之变算到一起,直到明朝灭亡,后金军队一共七次入关,给普通百姓来了巨大的伤害的同时,也一锤一锤的击在本已病入膏肓的明朝胸口。面对敌方强大的军事实力,除了己巳之变,其后六次大明王朝事实上已经无法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斗争了,只能任由后金来去自如。我制作了一个表格,把后金入关列了一下,以供参考。

六、松锦大战——大明最后的期望

1、大凌河之战

己巳之变之变后,孙承宗扫平了阿敏驻守的四城,并任辽东经略,再一次守辽。朝廷决定在锦州北面的大凌河修建城池,以抗后金。修建城池的任务落到了祖大寿的头上,这个时候的祖大寿已经成为抗击后金的中坚力量。

皇太极自然不能容忍明军在自己眼皮下筑城,不然明军的关宁锦防线又会多了一道防护。在此情况下,皇太极发动了对大凌河城的战争。这个时候,后金利用俘虏,已经制造出了红衣大炮,并且数量在40门之多。皇太极带着6万精兵和40门大炮朝着大凌河城而来。

祖大寿兵少,军民合计不过3万人,不敢与皇太极作战,固守待援。皇太极志在必得,把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并伺机打击明军的援军。

明朝果然派遣援军,数量也不少,在4万人左右。其实,我们都不用讲战争经过,就已经可以预料:明援军基本被全歼。明朝在援军上,每次都是给后金送大礼,就没有打过大的胜仗。

大凌河的祖大寿这个时候已经是插翅难飞,城内粮食吃光,人相食。祖大寿以诈降的方式取得皇太极的信任,并愿意为皇太极取锦州,哪知道这个祖大寿到了锦州之后,就闭门不出。锦州城池坚固,皇太极无奈,只得班师回朝。

2、皇太极的准备

大凌河之战后,后金采取了绕道入关进行抢掠的策略,关宁锦防线方面反而战事少了起来。到。但只是抢人口和财物,已经不能满足后金了,他门要夺取实地。1629年,清攻占了滦州、迁安、遵化、永平四城,派阿敏带兵5千驻守(皇太极派阿敏是有深意的,阿敏为四大贝勒之一,为了集权,皇太极用了这么一招来收拾他。在明朝京畿附近用5千人守4城,根本是不可能的,丢失城池的阿敏因此退出了权力中枢)。等清军大部回到关外,几座城相继被明军收复。

对于这个问题,皇太极是这样说的:

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欲取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

所谓关外四城,就是指宁远以北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这四座城,锦州在最北,几座城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大概为二十里左右。

皇太极选择在锦州以北的义州作为攻击基地,在义州进行屯田,并从蒙古购买良马万匹,并准备了大量的红衣大炮,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战前准备。

3、清军围锦州

明得知义州的情况也明白大战在即,也开始了战争准备。洪承畴在宁远,聚集了八总兵,步骑13万,以及可以支撑一年作战所需要的后勤补给。

皇太极亲自部署,命多尔衮对锦州进行围困。清军在扫清锦州外围据点之后,包围圈并不紧密。明居然还运了1.6万石粮食进去。从宁远方向的援兵也是不断,虽然规模不大,效果自然也没有,但也给了锦州希望。

清军围困锦州八个月,而无重大突破。皇太极对多尔衮围城不严,大发雷霆。派济尔哈朗代替多尔衮,清军遂把锦州围城了一个铁桶。清军还得以攻破锦州的外城,锦州的祖大寿。消息传到北京,在宁远的洪承畴在崇祯的催促之下,开始了北上解锦州之围的征程。

4、洪承畴出兵

洪承畴的13万大军说起来是步骑13万,但还是步兵居多。洪承畴知道清军骑兵的厉害,也想吸取萨尔浒分兵的教训。所以他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方法,把自己13万大军合在一起,龟速前进。这个龟速可不是一般的龟速。1641年3月21日洪承畴带领八总兵于宁远,直到7月28日洪承畴的13万大军才到松山。

你还别说,洪承畴的13万大军合在一起,清军虽强,也还是啃不动。双方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各有胜负,损失都不大。

前线焦灼的战事,让在沈阳的皇太极坐立难安。当时,皇太极生病流鼻血。皇太极就用一个碗接着血,调集所有后方兵力,奔赴前线。

皇太极到了前线之后做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包围松山洪承畴。洪承畴在松山有13万之众,清军还能包围,可见清军的数量也不少。洪承畴本来是解围的,自己反倒被包围。

松山决战示意图

4、明军惨败

皇太极是十九日到的锦州,二十日即与明军列阵而战。同时,皇太极派阿济格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上十二堆粮食。

按说,后勤保障是兵家重中之重,明军的粮食由怎么轻易被清军夺走了呢?洪承畴把兵力聚集在一起,避免了分兵的危险。所以,在粮食基地也就没有重兵把守。被夺取也就很正常了。

没了粮食,在松山的洪承畴召开来了军事会议,在会议上,八总兵和洪承畴分歧巨大。洪承畴意图速战速决,而一些高级将领意图退回宁远。洪承畴无奈,制定了分兵两路突围的方案。

清军早就料到了明军的突围,早早的做好了准备。明军的突围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大屠杀,明军于二十一日开始突围,至二十八日,一共有5.3万多人被清军斩杀,这还不包括被赶下海而死的上万人。

5、四城沦陷

洪承畴没能成功突围,带着万余残兵退回了松山。总兵曹变蛟算是一条汉子,居然在突围中突入了皇太极的御营。但他也没能突围成功,也回到了松山。

洪承畴在松山死守了半年,最终被俘。锦州的祖大寿也是无能为力,选择了投降。塔山城虽小,但骨头硬,几千军民抗争到最后,最终被屠城。杏山小城,识趣的选择了投降。

至此,四城沦陷。关外也就还剩宁远一孤城。

松锦之战战败,清军大军直逼山海关。国内农民起义军也死灰复燃,有席卷之势,大明王朝已经无力回天,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0216.html
上一篇包拯最后为何选择跳崖自尽?
下一篇姜子牙推算的万年中国,很准很震 惊!

为您推荐

明清家具欣赏——上海博物馆

明清家具欣赏——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中明清家具馆开放于1996年,是国内第一个建立中国古典家具专题陈列的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明式家具除上海明墓出土的家具
纵横辽东近30年的李成梁,为何在努尔哈赤崛起时,被罢免长达10年

纵横辽东近30年的李成梁,为何在努尔哈赤崛起时,被罢免长达10年

很多人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努尔哈赤是清朝人,而万历皇帝是明朝人。其实努尔哈赤出生于公元1559年,正是嘉靖三十八年。而万历皇帝朱翊钧,出生于1563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二年。努尔哈赤居然比明朝的万历皇帝,还要年长4岁!等于说,努尔哈赤的创业期,恰好是万历皇帝的守成时期。这就不太难理解,很多人认为明朝灭亡,实则
傅林祥:明清同知通判外驻、分防与地方治理

傅林祥:明清同知通判外驻、分防与地方治理

2022年7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举办暑期学校,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明清的疆土管理”这一专题对学员进行授课。经主讲学者审定、授权,澎湃新闻·私家历史刊发此次暑期学校这一系列专题报告。本文整理自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傅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