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国“一统六合”的顶层战略设计

秦国“一统六合”的顶层战略设计

​​

​【秦国“一统六合”的顶层战略设计】

 

以前说过,秦国长达十七年的“一统六合”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李牧之死作为划分标志,当然显得粗疏,不过是历史的表象之一。

实际应当为“摸索期”和“实施期”,中间点便是前231年开启的灭亡韩国,从此秦国才实际踏上一统六合的正轨。

但这依然有后见之明、以果为因之嫌。

相比实施期的旋风扫落叶,秦国在摸索期无疑异常痛苦,进展也多有反复,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包括秦王嬴政在内,秦国高层必须要解决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统六合”的顶层战略设计。

这个难题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时机成熟了么?

具体需要怎么做?

最实际的,山东六国要先灭谁、再灭谁,存在最佳灭国顺序么?

只有先在战略层面解决这些问题,秦国才能真正实现一统六合,所以这才应是划分两大阶段的真正标志。具体时间可以定位在前231年。

1、“万世一时”

在《吕不韦:我最大的贡献,是给秦国打造了一条金腰带》这篇文章中,我曾经详细回顾过秦国自秦献公以来“六世”的东出进展及战略谋略层面上的摸索。

大致总结:四角向心削弱魏国、合纵连横削弱楚国齐国、远交近攻削弱赵国。

而“接地于齐”百年战略的达成,彻底泯灭了山东六国的合纵可能,六国的命运,战略上已只剩下被各个击破。

那么,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秦王嬴政手上时,他是否意识到一统六合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呢?

有两个人给出了答案。

一个是尉缭。他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认为秦国实力超然,山东六国实质上不过是秦国的郡县,六合一统机不可失。

李斯则更进一步,明确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所谓“圣人乘势而动”,时势其实是把双刃剑,正面是万世一时、舍我其谁,反面便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所以两人讲出了共同的担忧,一旦秦国错过这个历史时机,再给山东六国可能合纵或者复兴的机遇,再想一统可就难喽。

因此,关于“时机成熟”的判断不是问题。在秦王嬴政正式执政的初期,他便已经定下六合一统的战略决心和目标。

虽然从来没人做到过,甚至都没人敢想过,但——

那可是后来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所要挑战的,也必须得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非如此也不足以体现其雄心。

 

2、“三大法宝”

在秦王嬴政定下战略决心后,如何具体实施便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某党取胜的三大法宝是一统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那么秦国一统六合的三大法宝便是——

金钱、宝剑、精兵良将。

在“战国七雄”多国参与的生存竞赛中,有两个领域的作用最为巨大。

一是外交领域即合纵连横。秦国首先必须避免山东六国的合纵伐秦,其次,如果能促成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那当然求之不得。

二是国家实力即内政层面,一个国家的真正衰亡,根本原因是在内部,所以从内部搞乱山东六国,同样是秦国削弱各国的上策。

实现上述目标的“抓手”,无疑都是六国君王之下的贵族或官僚的核心阶层。

所以尉缭、李斯给出了共同的策略:拿钱砸、贿赂收买,搞不定的就刺杀。

用可以申遗的话说就是:“请客、斩首、收下当狗。”

秦国具体的做法是,“外交部长”姚贾负责光明面,在各国之间奔走,离间各国的外交关系;而“情报局长”顿弱负责黑暗面,送礼兼刺杀。

有很多事情注定是历史不会记载的,但没记载并不能说明就没有发生过。

从姚贾和顿弱担负的任务出发,我们或许可以推测出很多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端倪。

比如燕国和赵国的持续死掐,前234年庞煖曾亲自率军伐燕。

又比如前235年,魏国进攻楚国,秦国还曾征调四个郡的兵力前往相助。

甚至,连魏国和燕国都能隔空闹矛盾。

而前228年楚国内讧,王位更迭,作为“庶子”的负刍最终上位。

凡此种种,难道真没有秦国的“幕后黑手”在操纵、挑拨和助力?“境外势力”会这么老实么:)

至于被刺杀的六国政坛要人,肯定也有不少吧?

当然,要说最大的成就,还得数搞定了后胜和郭开。一个让齐国“毫无大局观”,始终置身事外玩消失,给秦国制造了宝贵的战略腾挪空间;另一个干掉了李牧,自毁长城,替秦国搬开了最后一块硬石头。

也难怪当时的六国君主普遍昏庸,想想他们身边都是什么人呐,“叛徒就在前三排”嘛!

 

3、“亡国顺序”

外交上的成就,终归要转化为军事上的进展。

相比战略决心下的及时而明智、外交上的分化各国也高效推进,秦国在“精兵良将”上的实际进展却多有反复。

这里面或许有李牧的搅局,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秦国始终没有明确消灭山东六国的先后顺序。

这个问题,事实上直到前233年左右,韩非的出现才得以正式提出,并开始摸索解决。

作为韩非的小迷弟,虽然最终又干掉了韩非,但嬴政总算听进去了他最重要且实际的建议——

“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注:荆即楚国。)

“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姑且不论韩非说的对不对,起码他提出了“亡国顺序”的最关键问题,这也是秦国在摸索期一直像没头苍蝇般乱窜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暂时拓开视野,来思考这个理论问题:

秦国灭亡山东六国,理论上的最佳顺序到底是哪种?

其实研判标准无非几个:地理上要先近后远,实力上要先弱后强,疆域上要先小后大,外交上要先攻后交(指关系坏的要先打)。

越符合上述标准的,优先级就越高。

所以第一梯队,韩国、赵国。韩国应该先于赵国。

第二梯队,魏国、燕国。魏国应该先于燕国。

第三梯队,楚国、齐国。楚国当然要先于齐国,原因都懂。

因此,最佳顺序是: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换言之,先三晋、再燕楚齐。

这当然是理论上的推演结果,要求实际历史能做到理论完美,无疑是一种奢望,也违背了偶然多发、灵活调整、顺势而为的历史展开规律。

但由此反观、对比真实历史,我们却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秦国在摸索期逮着赵国打,并不符合先韩后赵的顺序。事实上,前232年秦赵“番吾决战”,很可能就是嬴政听从了韩非的建议,想率先灭掉赵国,结果却被现实打脸,从而不得不予以调整。

这大概也是秦国必须付出的时间和实力代价,从而得以完善最后一项“顶层战略设计”,终于走上了先灭韩国的六合一统正确轨道的起点。

韩国灭亡后,赵国和魏国的先后顺序事实上也有疑问,然而赵国自然灾害的发生,化解了这个分歧选择项。

在赵国灭亡后,发生了“荆轲刺秦”的意外事件,让燕国和魏国的分歧选择又成了单选题,但却违背了先魏后燕的顺序。想想燕国没被完全灭掉(主要因为疆域范围大),反而“笑”到了魏国乃至楚国之后,这也反面验证了那个理论最佳顺序。

之后,在打魏国的同时,又向楚国开战,这个两面作战的“锅”,嬴政和李信各背一半。

如果“一统六合”这张考卷满分100分,那么秦国交出的实际答案大概可以打85分,第一次考能得到这个成绩,足以堪称优秀了。

我们看历史,既要弄清历史的真实面,也要看到其他可能更好的选项,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鉴戒。

最后补充一点,敲定六合一统顶层战略、具体实施六合一统的总负责人,当然是嬴政,但是,尉缭应该发挥过更关键的作用,毕竟这是他作为“国尉”的本职工作。

相比王翦、王贲、李信等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大将,事实上也的确需要一个军事总负责人坐镇咸阳统筹战争全局,这个指挥中枢必然存在。

如果强行类比,尉缭就像是“红军之父”、一直专门负责战略研判与制定的朱老总。只是尉缭的记载严重缺失,导致我们无从了解实际情况。这和后人对朱老总战略层面贡献的认识不足,倒是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89.html
上一篇汉武帝时期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儒家思想到汉元帝时期才成为一尊
下一篇新华全媒+丨七七事变85周年: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为您推荐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