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我吃饭我也请您吃饭”,请客吃饭那点事儿

“我吃饭我也请您吃饭”,请客吃饭那点事儿

中国人喜欢热闹,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预约了他的第一场宴会,不论是满月生日、乔迁升职乃至金榜题名、婚配嫁娶,甚至亲友分别,我们都习惯性地会组织一场高朋满座的饭局来表达心中或是欢喜或是不舍的情感。

而对于中国人来讲呢,请客吃饭当中的门道也是非常多的,大到饭桌上的菜色、席间的舆情活动,小到宾客座次祝酒的吉祥话,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宴席文化和社交礼仪,哪怕是当下,宴会失礼都是要闹笑话的。而如果放在古代这事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稍不留神,丢的可能就不只是脸面,而是脑袋了。

分餐制是现在很多饭馆倡导的吃饭方式,干净卫生。不过这可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其实早在中国的原始社会,人们就是这么吃饭的,而且这项制度延续了三千多年,直到北宋时才被现在主流的合餐制所取代。不过那时候人们想的可不只是卫生问题,最主要的目的是显示宾客的等级尊卑。在古代,一场宴会,从菜色到餐具都会根据客人的身份不同而变化。比如在西周,高贵的人可以使用更多的鼎,享用更丰富的肉类。而地位低的人也许只能靠青菜果腹。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这种做法虽然无情,却也无可厚非。

除了分餐制,宴席上的座次安排也非常重要。其实我们现在请客也常说一句请上座那么这个上座指的是哪个位置呢?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是最尊贵的,然后依次是右侧和左侧。不过这个习惯并非自古就有。《史记》中有这么一句话介绍了鸿门宴当时的座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由于这场饭局做东的是项羽,而刘邦呢是来请罪的客人。所以说那时最尊贵的位置其实是东向座,最末等的则是张良被安排的西向座。而后来因为得知鸿门宴真相,气呼呼闯进来的樊哙,因为地位更低,根本没有坐的地方,只能在堂下站着喝酒,蹲着吃肉了。为了宣扬恩荣和威仪,王公大臣设宴自然要讲究地位和身份。但自古文人请客聚会更多地强调一个雅字。那么究竟怎样的饭局才能称得上风雅呢?

俗话说得好,无酒不成席,一场宴会要是不喝酒,就算不得是宴会,但要是光喝酒未免也有点无聊了。于是古人开始尝试把游戏引到宴席上,尤其是在文人骚客们的文化沙龙中,各种小游戏更是被玩出了花。咱们现在酒桌上常见的划拳摇色子什么的,那都是人家玩剩下的。那么古人最爱玩的是什么呢?当时常见的宴会游戏之一叫作投壶,这个玩法非常简单,有点像咱们现在的那个套圈。只不过古人用箭往酒壶里投,最终投中数量最多的为胜者,输了就得罚酒。其实早些时候,人们都是直接比射箭的,但有的客人确实没学过这技能,这才敢用投壶来代替。久而久之,投壶也成了文人士大夫之间最流行的宴会游戏了。

不过大家都是文化人,聚会必不可少的还得是行酒令这样的文字游戏。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现在诗词大会都在玩的飞花令。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先由主家说出一个关键字,然后客人依次回答带有关键字的诗词,如果有谁接不下去,就自觉喝上一杯。

而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们的玩法进一步升级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成了他们游戏的道具,最出圈的必然得属王羲之先生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流觞曲水了。参与的宾客分别坐在流动的河水两边,然后将斟满酒的酒杯从上游放入水中,任由它顺水漂流,最后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喝光杯中的酒,然后还要即兴赋诗一首。

古往今来,饭局都是人们社交的重要场合,有人以此会友,有人借机攀附权贵。而对于历代君王和大臣来说,每一场宴会其实都是对君臣关系的重要考验,圆满结束便能相安无事,若是发生事故,便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在春秋时期,有一天,楚庄王大摆宴席请群臣吃饭,还命令后宫的姬妾斟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伙都喝得有点上头了。这时候,一个将领看到眼前美女的曼妙身姿,忍不住动起了歪脑筋。恰好一阵大风将殿上的烛火全都吹灭了,现场一片漆黑,他借着酒劲便去扯身边女子的衣袖。还好人家姑娘反应迅速,反手一抽,就把他帽子上的簪缨扯了下来,吓得他酒醒了大半,赶紧松手。这名女子其实是楚庄王的宠妃,她赶紧躲到楚王身边,把自己刚刚被骚扰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楚王,虽然不知道是哪个莽夫酒品这么差,但宠妃相信只要现在点上蜡烛,凭自己手里攥着的簪缨肯定能找到那个人。然而楚庄王听完没有立刻下令点灯,反而淡定地和大臣们说,大家不必拘束啊,就把簪缨摘去,今晚呢我们要喝它个痛快。于是大殿恢复明亮后,在场的人都和他一样没有簪缨,谁也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只有他明白刚刚自己是多么凶险,才捡回了一条命,从此誓死效忠。

然而同样是宴会事故,有人却因为处理方式不当,害得自己打了败仗,还丢了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国君是个远近闻名的吃货。有一天他在国都大宴群臣炖了一大锅羊汤分给大家。不过没想到人多汤少,羊汤偏偏在分到一名叫司马子期的将军时没了。然而中山国君并没有做什么措施补偿,反而抱着没了就算了的态度让大臣们回家了。这司马子期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自己不是品级最小的官,为什么今天那么多大臣到场,只有他没羊汤喝呢?这不是国君存心让自己在大庭广众之下出洋相吗?想到这子期收拾东西,连夜投奔了楚国,把中山国的老底全都交代出去了,还游说楚王攻打中山国,结果中山国被打得大败,国君也被迫流亡。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在中山国君逃亡时,他遇到了两个专程来保护自己的年轻人。可这俩人与自己素昧平生,为何一路舍命相护呢?一问才知道,原来以前闹饥荒的时候,两个年轻人的父亲在快饿死的时候得到过他的接济,这才保住了性命。福祸相依,中山国君因为一碗羊汤亡了国,却也因为一壶热饭得到了帮助。

古人请客除了规矩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讲排场。尤其是皇家的豪门宴会往往耗资巨大,有的简直是将奢靡浪费写在了餐桌上。

说起皇家的宴会,最隆重的估计就是当朝皇帝太后的寿宴了。而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场便是清朝末期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当时正是中日交战的关键时期,日军已经占领了大连湾,前线战败的电报雪片一样飞到军机大臣们的手里。按照常理,这个时候应该全力备战筹措军饷。可是大臣们却大眼瞪小眼,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因为从年初开始,慈禧就降旨,要好好准备自己在颐和园的 60 大寿庆生活动。曾经上书要求把费用用作备战军饷的大臣都遭到了太后的斥责。最终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国库流出去,用于修建故宫到颐和园沿途的景观。在京的王公大臣为了拍老佛爷的马屁更是将这一场生日宴当成了头等大事来对待,用各种方式逗慈禧开心。就在前线连连告急的时候,慈禧的生日宴仍然照常进行,每天吃喝玩乐、听戏看景,一连庆祝好几天。根据当时的户部奏称,慈禧六十大寿共花费白银 500 多万两。而整个甲午战争中,户部给前线的筹款还不到庆典之初的一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以一败涂地。

与慈禧相比,古代贤人智者的宴会简直可以用清贫来形容。对于他们来说,宴会并不论规模大小,最重要的是彰显席间的礼仪与德行。比如名臣燕英,据说有一次齐景公派一名大臣到燕英家中办事,燕英便请客人一起用饭,结果菜量根本不够。那名大臣回去后如实汇报给了齐景公。齐景公听后惭愧不已,立刻命人给燕英送去粮食和财物,可燕英却把国君派来的人关在门外。原来燕英认为自己当时并不缺吃少穿,国君如果有赏赐,更应该把这些东西用在老百姓身上,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坐享其成。

同样因为清廉出名的还有明代的海瑞。他在做官的时候,常常穿着粗布衣裳吃饭,也只吃粗粮和糙米。别说请客吃饭了,就是说海大人吃肉,老百姓们都不信。可偏有这么一天,海瑞破例去市场上买了两斤肉回家,这事一下就成了当天的热搜头条。连卖肉的屠夫都没想到自己还能做海大人的生意。大伙都奇怪一向简朴的海大人怎么买肉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那一天是海瑞老母亲的寿辰,她专门买肉给母亲过生日。虽然寿宴过得简朴,老夫人却得到了全县老百姓的祝福。这与几百年后慈禧的生日宴相比,不知谁更享福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11195.html
上一篇福州应天启运宫始末考略
下一篇刘邦还定三秦,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前者胜而后者败?

为您推荐

慈禧最喜欢吃的十道菜

慈禧最喜欢吃的十道菜

主要食材和烹饪方法:清炖肥鸭的主要食材是老鸭,经过拔毛去脏器后进行腌制,然后放入磁罐中蒸煮长达七十二小时。在蒸煮过程中需要持续观察,直到鸭肉变得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出游前呼后拥,丐帮帮主衣衫破烂

晚清老照片:慈禧太后出游前呼后拥,丐帮帮主衣衫破烂

晚清的大事小事、大人物小人物早已化作烟尘,只有那些流传至今的老照片,能让我们直观感受彼时的社会图景。清军士兵,站姿端正。这位清军士兵站姿端正笔挺,显然受过严格的训练。他的装束带有新旧交织的特点,是晚清朝廷学习西方、编练新军的结果。端方(左)和陈启泰。这张照片拍摄于1908年,当时端方任两江总督,陈启泰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