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宠物 > 猫一捏就乖,掐老虎的后颈肉也管用吗?这种现象有啥科学依据?

猫一捏就乖,掐老虎的后颈肉也管用吗?这种现象有啥科学依据?

养过猫的朋友可能都有印象,只要我们一捏住它的后颈部位,猫立马就会蜷缩着身体变得很乖,任你摆布。不敢说这招是不是对所有的猫都有效,但大多数时候都是有效的。

比如宠物店给猫做清洁或者治疗的时候,都喜欢用一个活页夹夹住猫的后颈部位,以此来达到让猫安静配合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老虎和猫同为猫科动物,而我国民间也有“猫是老虎师傅”的说法,既然这招对猫有效,那么掐老虎的后颈肉也管用吗?

《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章节,里面对武松打虎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才让整个人物故事栩栩如生。

原文里有一句“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大致意思就是说武松扔掉断了的棍棒,然后一只手抓住老虎脑袋顶上的皮肉,用力将其按倒在地上。

我们仔细想想,武松抓住老虎的这个动作,是不是跟捏住猫后颈部位的动作十分相似?这不免让人怀疑,难道“一捏就乖”的现象也同样适用于老虎?

为什么猫这类动物一捏后颈部位就变乖?

知道猫一捏后颈部位就会变乖的人很多,但你知道为啥会这样吗?这其实跟母兽搬运幼崽的方式有关。

见过母猫搬运小猫咪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它们没有灵长类般灵巧的双手,于是只能用嘴巴代替,母猫会用嘴咬住小猫咪的后颈部位,然后将其叼着走。

自然界里许多动物都有易巢的习惯,比如老虎,平时可能没有固定巢穴,岩石洞、草丛里都可能成为它的栖身之所。可一旦它需要产仔的时候,就会过起定居的生活。

处于育幼阶段的母虎,一般有四五个巢穴,一旦察觉到情况不对,它会立刻搬家,而搬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搬运幼崽

猫被捏住后颈就变乖的现象,其实是一种条件反射,与“膝跳反射”不同,这是一种后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主要形成原因就是母猫对幼崽的搬运

母猫长期用这种方法搬运幼崽,以至于后来只要是一捏住它的后颈,猫就还以为是母亲在叼住自己,本能地蜷缩起身体。

这点跟“细绳栓大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在大象小的时候,用一根绳子拴住它,开始的时候小象一直挣扎,但因力气有限,所以无法挣脱。

随着时间推移,小象渐渐地不再挣扎了,可后来即便是小象变成大象,拥有了挣脱绳子的力量,可因为思维上的固化,大象依旧安分地被拴在木桩上。

背后的科学原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

在学术界,有一个专业的名词来形容这种现象,叫“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母兽搬运幼崽的过程中,如果幼崽动来动去躁动不安,就容易掉下来摔伤摔死。

而那些一被叼起来就蜷缩着身体安静地出奇的幼崽,就会相对安全许多。

就这样,经过漫长的岁月,相当于筛选了一遍,“不乖”的基因都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基本上都是“一叼就乖”的。

既然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是一种后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那么就必须要有根源,也就是说一捏住后颈部位就变乖的动物,必须满足母兽是采用咬后颈这一方式搬运幼崽条件的

比如猪、猴子、黑猩猩等,它们不采用这一方式搬运幼崽,所以你无论怎么捏它们的后颈部位,它们都不会变乖,更不会蜷缩身体。

自然界里,老虎、狮子、豹子、蜜獾、狼等众多动物,基本上都是跟猫差不多,用这种方式搬运幼崽的。所以理论上,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也适用于这些动物。

具有迷惑性的“强直性静止”

动物的身上,还有一种现象跟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十分相似,叫“强直性静止”,我们不要弄混了。

这种现象大致就是动物突然受到惊吓,会进入假死的状态,同样也会变得一动不动,许多动物“表演大师”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比如我们在一些电视节目上,会见到有些人找来了一些动物做催眠表演,用各种具有仪式感的动作将这些动物“整”昏迷,达到像是将动物催眠了的节目效果,博得台下阵阵喝彩。.

实际上这些动物就是进入假死状态罢了,这是动物的本能,因为在自然界里,它们有很多天敌,一旦受到惊吓,会进入短暂的假死状态来躲避危险,并不是真的死了或者被催眠了。

唤醒它们的方式也很简单,只需喊一声,或者用手拨弄几下便可。

尽管“强直性静止”与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类似,但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强直性静止”是与生俱来的,是动物求生的本能,而后者则是后天环境所形成的。

捏住老虎的后颈,管用吗?

前面提到过,只要是采取咬后颈搬运幼崽的动物,理论上都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无法预测,因为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就包括本体的感受、年龄因素等等。

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假如同样是猫咪,一只由母猫抚养长大,而另一只一出生就被人类抱走并抚养长大,那么二者也有天壤之别。

前者因为小时候经常被母猫叼着走,所以一捏后颈可能就会变乖;而后者因为是人工养大的,从未被母猫咬过后颈部位,所以它并未形成此条件反射,无论你怎么捏,也不管用。

2013年,《当代生物学》杂志有一篇报道讲述了日本神经学家用一些老鼠做过了一个实验,研究者将一部分老鼠的后颈部位进行局麻,接着进行“捏后颈”测试,发现与什么都不做的对照组相比,后颈被麻醉了的老鼠反应效果大大降低,而对照组的老鼠一捏就变乖。

实验证明,个体激发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的诱因跟自身感受也有关系,当捏住后颈部位感受不强时,机体就可能不会出现该现象,或者现象不明显。

随着时间增加,感受变弱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巴芬顿教授在2018年的时候也进行了一项相关的实验,他找来了31只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猫,然后用活页夹夹住它们的后颈部位并进行观察。

发现大约有67%的猫咪都出现了反应,变得安静了下来,蜷缩着身体,而且年纪越小的猫,反应越明显

巴芬顿教授为了证明这些猫出现反应不是因为受到惊吓,还对它们进行了生理监控,确切地证明了不是因为受惊而出现的“强直性静止”,它们甚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愉悦,似乎是在享受一样,享受母猫搬运它们的时光。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确实捏住小猫的反应要比捏出成年猫咪的反应要大许多,说明了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这点是说得通的,因为随着年龄增大,母猫也就不再叼着幼崽行走了。

当老虎还是幼崽的时候,母虎会叼着它们走,而当老虎稍大一些,拥有较强行动能力时,就不再需要母虎叼着走了。

从幼崽到成年,经过几年的时光,我们不敢保证,老虎还依然保留着这种感觉,甚至可能早就忘光了。

老虎是高度独居的猫科动物,性格凶猛,性成熟之后便会离开母虎过起独居的生活,它们对周围的一些都具有很强的警惕性,所以即便它们是否仍保留着小时候所形成的这一条件反射,谁也不敢确定。

另外,究竟用多少力道才能模拟出母虎的咬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难下结论,但也严禁去试,毕竟稍有失误,就是一场悲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3_37226.html
上一篇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安安离世 享年35岁
下一篇大西北护林员救难产野獒,1年后遇暴雪且被狼群包围,獒群赶来相救

为您推荐

猫发情,咱农民来说说这事儿

猫发情,咱农民来说说这事儿

咱农民啊,除了耕种养殖,家里也常养些小动物,猫儿就是其中之一。猫儿这东西,机灵又可爱,有时候却也让人头疼,特别是那发情的时候。
猫咪的一生有什么意义?

猫咪的一生有什么意义?

>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去年我养猫了,两个月的小奶猫。刚接它回家的时候,它很贪玩也很调皮。它从来没有人身上的沉重感,就像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