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宠物 > 投喂流浪猫:填饱它的胃还是填满你的心?丨心理杂货铺

投喂流浪猫:填饱它的胃还是填满你的心?丨心理杂货铺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生活在城市中,时不时会见到流浪动物。猫是北京最常见的流浪动物之一,心理所附近就有几只。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有善心人士还给它们搭了窝。不少人投喂这些流浪猫,小窝前的猫粮一直不断。每过几个月,院里就会多出几只小猫,又有更多的猫粮出现在“猫门口”。但是,残酷的数据给这些小猫算了命:它们大概率都活不过三年。

哪些人会进行投喂呢?国外进行过不少研究,发现投喂者中年人、女性居多,不少人自己也养猫。也有人给城市中的典型喂猫人进行了画像:两三口之家的、中产、已婚、养宠物的中年女性。教育水平高的人虽然喂猫的人少,但喂的频率更高。虽然城市、尤其是居民区的流浪猫多,但农村居民更可能喂猫。也有研究显示,投喂的行为与宗教信仰有关。

(图片来自网络)

投喂“发心”有很多种,一些人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有些人是看不得动物受苦或者减轻自己“见死不救”的愧疚,还有些人是满足自己照顾弱小的需求。投喂经常会变成一种习惯,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N次,毕竟猫们每天都会饿、每天都要吃。但投喂行为能够坚持下来或者重复发生,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受到了强化,投喂人获得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的调查显示,喂猫带来一系列的心理受益,比如情绪满足、放松,甚至会提高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有人提出,野猫会和投喂者形成一种相互丰富生活的关系。人们会跟自己投喂的野猫产生情感连接,对于某些人来说可以减少孤独感,甚至是自己社会联系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觉得猫比人好,更愿意跟猫相处,还会花大量的钱、时间、精力在投喂上。

喂猫的行为有时候也会得到朋友和家人的鼓励。比如有些爷爷奶奶有喂猫的习惯,也会带着孙辈一起去,有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看流浪的小猫,于是投喂就成了一种“家庭传统”或者“家庭活动”。有的宿舍不能养猫,室友们会相约一起照顾附近的野猫,还有些人因为投喂而相识成为朋友,“喂猫”就成了建立和维持友谊的桥梁和生活日常。还有地方,流浪猫甚至是城市的一种文化象征,居民们都会给猫咪们“留一口”,比如前几年有部纪录片《爱猫之城》就说的是伊斯坦布尔。不少城市对于流浪猫持有友善的态度,比如吉隆坡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居民有投喂流浪猫的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投喂是出于善意,但好的动机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随意的喂食会导致流浪动物的过度繁殖,引发动物之间(同物种或者不同物种)的争斗,不利于流浪动物管理,还可能威胁到人和动物的健康,并带来环境隐患。投喂也可能会给投喂者带来压力与负担,可能造成他们的社会关系出现问题(比如太花钱、家人不理解、不支持,因为喂猫引起邻里矛盾等等)。这些潜在问题,会让本来就不占主流的流浪动物保护更被反对。

由于随意投喂带来各种问题,马来西亚的研究者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改变随意喂猫的行为。他们首先通过调查明确了喂猫的最相关的行为信念(为什么做、会有什么结果)和规范性信念(别人怎么做、怎么看),从中选择了“可能传染疾病”和“家人许可”作为改变信念的靶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旨在降低人们喂流浪猫的意图,进而减少行为。

在喂食者看来,给它们投喂可以改善流浪猫的生活状态,但这种只管填饱肚子的“日行一善”并不能真正解决流浪动物的生存问题。流浪动物保护组织这几年一直在宣传用绝育代替喂食,用捕捉-绝育-放回(trap-neuter-return)的方式对流浪猫进行管理,可能比喂养多几张嗷嗷待哺的小嘴更“人道”吧。

参考文献:

1. Centonze, L & Levy J (2002). Characteristics of free-roaming cats and their caretak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2460/javma.2002.220.1627

2. Davey et al. (2019). Key beliefs underlying public feeding of free-roaming cats in Malaysia and management suggestions.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https://doi.org/10.1080/10871209.2018.1522679

3. Davey et al. (2020). Heterogeneity in beliefs about feeding stray animals: the complexity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 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https://doi.org/10.1080/10871209.2019.1692099

来源:PsyCh Journal 杂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3_17595.html
上一篇为什么被弃养的“土狗”很多?原来是这几点“遭人嫌”
下一篇幼犬啃主人“脚后跟”有哪些含义?看不懂的话,那真是白养狗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