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如何防止孩子暑假宅家玩手机,福州家长纷纷出招!

如何防止孩子暑假宅家玩手机,福州家长纷纷出招!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文辉 实习生 伊招鑫

最近,媒体报道,杭州一位妈妈做了件很彪悍的事情——旅游回来的路上,因为孩子老玩游戏,气得她把iPad从车窗扔了出去。

实在管不住孩子,就把iPad扔了!这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如何在暑期里控制“神兽”玩电子产品,海都记者采访了四位家长,听听他们的“高招”。

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提醒他们规划好时间

曾先生在一家翻译公司工作,大儿子今年刚中考结束,小儿子也马上六年级了。对于怎么把控孩子玩手机,他在大儿子身上长了经验。“大儿子在初中时要上网课,一开始他借着网课打游戏,我后来发现了,就很看重这个问题。”曾先生说,自己一开始对于孩子跟手机“独处”没有什么戒备心,一发现孩子对手机的用处把握不到位,就开始严格要求他,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防止他无限制地用手机。

“具体做法是经常提醒孩子,初中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必须要学会规划好时间,别到最后时刻再赶作业。”此外,儿子同学来家里玩的时候,曾先生也会跟对方家长约定好,相互规劝对方孩子到点后各回各家,不要因为玩耍而耽误学习。

然而,曾先生表示,即使自己严格要求了孩子,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目前效果仍然不太好。“男孩子很调皮,管太多就更叛逆,跟我们对着干。而且暑假天气太热了,孩子们都不想出去玩,在家又无聊,有了手机就喜欢玩游戏,看些消遣的东西。”所以,对于怎么把握孩子玩手机,曾先生说自己还要继续学习,探索更好的应对方法。

提前把日程排满

减少孩子与手机的接触

曾女士的儿子读五年级,女儿读一年级。平时忙于社区工作的她,能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因此,曾女士对于控制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有着“独特”的方法。

“我家的手机和iPad都设置了指纹解锁,孩子要玩时,必须通过大人允许。”即便如此,她还经常要和大儿子“斗智斗勇”,免得他趁着家长不注意时点开其他软件,“儿子每天15分钟的英语单词打卡,能折腾到45分钟,之前他读完英语,会偷偷地玩半小时才上交电子设备,我发现后把所有软件都锁掉了,并且让孩子奶奶帮忙督促,这样,他们就无计可施了”。

为了让两个孩子更好地度过暑假,避免他们对手机产生依赖,曾女士早早就做好了准备——把他们的日程排得满满的,白天上游泳班、画画课、钢琴课,晚上带着孩子们去逛街散步……让他们没有时间或精力去碰手机。

家长要以身作则

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

“我始终坚信,给孩子一部手机,会毁了他的一生。”刘女士的儿子就读于福州麦顶小学,在她眼里,即将上五年级的男生很自觉,不用家长过于担忧。她认为,这样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自己必须以身作则。

“从儿子上小学开始,作为家长,我们早就约定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看电视,到后面一些课程需要使用手机的时候,宁愿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也要陪着他学习,严格控制使用时长,并做到奖罚分明。”刘女士说,小孩子经常会忘记时间,家长就会在约定的时间收走他的手机。孩子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后,刘女士则会奖励儿子看半小时动画片。

今年暑假的最后一个月,刘女士还送孩子参加了单位里的暑托班,那里有晨操、魔方课、数学思维训练、音乐课、防身术和户外游学的课程,寓教于乐。“我们希望能让孩子开心地玩耍,快乐地学习。”

家长刘女士将孩子送到单位组织的暑托班

谨防孩子在游戏世界中获得价值感

林女士女儿就读于福州一所私立小学的三年级,她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不缺席孩子的成长,不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要做到不否定孩子,不当众说孩子很羞愧的事,不增加孩子的焦虑。同时,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林女士发现,网瘾辍学的孩子,基本都有较深的挫败感,很难从现实世界中获得价值感,只好去游戏里找,然后渐渐迷失自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常常是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成绩,而没有发现孩子在成长中展现的品质和能力,更不用说在言语或是行为上给予孩子鼓励。

“家长首先要搞明白孩子想通过手机获得什么,是要查资料、社交,还是获得价值感,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能为孩子做什么。”林女士说,手机作为一个方便大众的工具,其本身是没有错的,孩子们为什么会痴迷于其中,甚至放不下,家长也要检讨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导致他们只能选择另一个“玩伴”。

本文为海峡都市报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编辑:肖肖

实习生:廖莉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87370.html
上一篇等父母老了以后,哪种家庭组合方式幸福指数最高?儿女双全才第二
下一篇如果你的生活中拥有这4种人,那是老天爷在帮助你,你要珍惜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