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如果你还在挑剔小孩和自己,请马上停止!

如果你还在挑剔小孩和自己,请马上停止!

你挑剔吗?你总是对孩子不满意吗?你经常批评、指责、训斥孩子吗?你时常对孩子发火吗?

你小时候被父母挑剔吗?你还在抱怨父母曾经对你的挑剔吗?

如果你还没有小孩,建议读一读,为做称职的父母做准备;

如果你还在挑剔小孩和自己,请马上停止;

如果还在抱怨父母曾经给你的苛责和挑剔,建议读一读,切断延续和循环。

一、这本书说了什么?

这本书通过一个故事介绍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病人和心理医生的角色及之间的关系,通过书中的咨询案例解释心理学理论。

心理医生不同于外科和内科医生,心理医生同患者的关系也不同于内外科医生同病患的关系。内、外科医生将自己的医术运用在病人身上,做一台成功的手术或者开几剂对症的药,病人只要按照医生的指示行事,等待痊愈就可以。

但是对于心理咨询来说,心理医生同患者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心理医生不是精神导师,给患者以醍醐灌顶的名言偈语,让患者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也不像是老师对学生那样告诉患者应该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而是患者的领路人、向导、路标,指引病人前进的方向,患者在咨询师的带领下发现自己情绪失常的根源,靠着自己的双脚和毅力一步一步地走回常态。心理医生大部分时间是个倾听者。患者要自救,在心理医生的指引下竭力自救,而不是等待心理医生用担架抬着自己走。

书的心理学理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许多人都延续童年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生都处于“儿童状态”。

书中的蛤蟆先生是位富三代,继承了祖上丰厚的遗产,有一个大庄园。他平时打扮新潮前卫,对朋友慷慨大方,是大家的开心果。但是他突然抑郁了,万念俱灰,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人生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他远离人群,将一个人封闭在家里。后来在朋友的强制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医生苍鹭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蛤蟆先生说出平时没有说过的话,发现自己平时没有留意的情绪。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抑郁和平时的行为源于自己童年时代父母的影响。

蛤蟆先生的爷爷是个成功的企业家。蛤蟆先生的爸爸接管了企业,蛤蟆先生的爸爸总想活成蛤蟆先生爷爷的样子,可是办不到。

蛤蟆先生的爸爸对小时候的蛤蟆教育非常严厉,很挑剔,经常批评和指责蛤蟆先生,认为他各个方面都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和期望,总对他不满意。还会当着蛤蟆先生同学的面训斥蛤蟆先生,这让蛤蟆感觉很没有面子。这是造成蛤蟆先生后来的叛逆和抑郁的根源。

作为一个儿童,与生俱来地具有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等情感。儿童不满父母对自己的言行时,会表现出愤怒。这些愤怒的表现从强到弱表现为: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和厌烦。

面对强大的父母,儿童没有办法逃离,也不能选择攻击性的言行。小孩对父母心理一方面是依赖,另一方面则是抱怨。,只有根据父母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情感来适应父母,以求生存。人在婴儿时期就开始学会生存的技能。蛤蟆先生小时候生气的时候会撒泼和怄气,但是撒泼持续不了多久,他选择了怄气。 这是人的“儿童状态”。

长大以后,面对外界的攻击,他时常以不带攻击性的怄气来表达愤怒。同时,他也开始了叛逆。面对外界,会采取一些夸张的行为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会塑造一个好人形象。

蛤蟆先生的爸爸是“挑剔型”父母:爱批评、发火、愤怒、严厉。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经常攻击和谴责别人,还时常以“养育型父母”角色出现,通常会以“为你好”、“为你着想”的话语指责批评孩子。这样的人在占有权利或者具有权威的时候,譬如公司或者某个组织的领导,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批评、指责、刁难下属,经常发火、愤怒,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正确、重要,别人一无是处,取得心理的优越感。

蛤蟆先生无意识地延续了这种“挑剔型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只是蛤蟆先生没有猛烈地批评自己的下属、子女、配偶及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转向了挑剔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审判,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此而会悲伤、焦虑、抑郁和厌世。

二、如何停止挑剔和走出抑郁

如何走出“挑剔型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停止挑剔自己和他人?如何走出因此而引起的抑郁?

书中给出的方法是:

1. 认识自己从来没有用心去关注的情绪和儿童时代的经历。

当前自己的挑剔性格是不是受父母的影响?自己是否还处在 “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以往的经历使人们在相似情境出现时不经大脑就能自动做出反应,就是“条件反射”。挑剔型性格和行为模式是在挑剔型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然后就不假思索和毫无改变地应用到自己的成人世界,自己对此也全然不知,潜意识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理解自己的行为,过去的行为和现在的行为;理解自己为什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感受越来越清晰。理解是为了接受过去,不是谴责自己的过去;理解是为了改正过去的行为。

2. 进入成人状态,选择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一个高情商的人。

人的情绪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自己选择了愤怒,自己选择了悲伤,自己选择了焦虑。自己选择忘记美好的事情。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选择,取决于自己。

成人状态就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做事,运用后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再被父母过去的行为模式影响,也不再被儿童时期形成的情绪所困扰,切断这种“挑剔型父母”一代接一代的延续和循环。

让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勇敢地面对及接受当下的现实,做出理智的分析,观看自己当下的情绪,做出选择,然后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

在真实的当下和自我抉择的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停止自我批评,对自己好一些,爱自己。信自己,信他人。

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做到“共情”,用他人喜欢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情感,以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个他人是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小孩。

挑剔型父母人格和行为模式的养成是常年的,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从认知上感受到改变的必要性,改变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虽然有反复,随时用这本书提醒自己,人慢慢就会改变。

三、这本书对我的帮助

这本书有许多角度的解读,我从育儿的角度谈一谈感受。

“育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

养育小孩如果像饲养动物一样,给点吃的穿的,散养生长,倒也暂时省事。如果关注到小孩的思想精神世界,那么就是一件极费心力和考验耐心及爱的事情了。

对孩子期望过高,长期地批评、责备、否定、挑剔、发火,会让小孩自卑和自责,成为低自尊的人,缺乏自信,为抑郁埋下种子。会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势,并且在生活学习中无意识地进行“自证预言”。每做一件事情,“我不好”的结果就已经摆在了心里,下面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在验证自己不行,人生就像写好了剧本一样。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我认识到我是挑剔的人,认识到挑剔对小孩和家人的心理危害,让我马上采取行动尽可能减少直至不再挑剔;也认识到这种挑剔的行为产生的根源。并且,把这个问题及潜在的危害告诉孩子,让她认识到我对她童年时代的消极影响,寻找她现在性格和行为中我的弱点,及时斩断这个传续链条,成为一个自信、强大、阳光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85435.html
上一篇8孩家庭诉苦,藏着无数家庭的泪,4招帮你化解
下一篇父亲用奖学金交学费被孩子指“好恶心”,问题出在哪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