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谁说两三岁的儿童不好相处?《抓狂两三岁》带来亲子的相处技巧

谁说两三岁的儿童不好相处?《抓狂两三岁》带来亲子的相处技巧

知乎上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

如何面对一个拉完便便、你顺手冲了他却哭闹半小时的3岁小孩?他是什么心理?

题主说的是家里三岁男孩,便便后自己随手给冲了,结果孩子闹了半小时,怎么劝都没用,一直闹。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当时差点拍案而起,因为这个情形似曾相识:

我家宝宝在2、3岁的时候,也是如此的执着,对于某件事情或某个东西非常的痴迷,一旦旁人拿走或替代,他就会又哭又闹,怎么哄都不行。摸索了几次以后,我们家人都知道这个脾气了,就都尽量地让着他一点,不犯他的“忌讳”。

当时,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2、3岁的孩子会这么执拗呢?亲子冲突为什么这么毫无征兆呢?

前几天,我在读《抓狂两三岁》的时候,竟然找到了答案。书中说“冲突的多少跟很多因素有关“,书上列举了孩子自身原因、父母原因、外界原因等等。

原来2、3岁刚好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个时间刚好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刻,他摆脱了躺着的束缚,也摆脱了视野很小的爬的状态,他可以独立站起来,独立的行走,手脚都很灵活,可以去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了。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他开始寻找自己的乐趣,自然会出现一些自我意识觉醒的执拗。

《抓狂两三岁》的作者是陈妃燕老师,她自身是早期教育博士,全面研究涵盖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她写本书的本意就是通过自身的经历经验,结合理论和科研成果,帮助更多的父母认识“两三岁儿童”,解决与两三岁孩子的相处之道。

《抓狂两三岁》这本书也得到俞敏洪老师的极力推荐。这本书主要对“两三岁儿童”与父母家人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进行展示,以及冲突背后的动机与如何应对等等,都做了一一展示。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家庭育儿教育经验的借鉴书籍,也可以作为家庭教育的枕边工具翻阅。

01 事前预防—如何提前预防冲突?

《抓狂两三岁》一书中说“儿童发展的研究文献也指出了两到三岁是亲子冲突的高发期,而且他可能会一直延续到四岁以后”。

这也给我们这些父母们吃了一个定心丸,至少这个抓狂阶段是有结束的时候的,所以我们当下就是先做好相关的亲子冲突预防,提前做到未雨绸缪,至少能够解决掉一部分。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呢?书中提到了五个方法:

方法一:艺术地提要求

孩子2-3岁处于一种懵懂状态,你说他不懂吧,他好像又知道,但你完全地认为他懂吧,他又有一些迷糊。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有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麻烦,这就是后续出现冲突的一个很大原因。

我们大人总是在用我们以为孩子怎么怎么样的方式,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或限制各种行为,但具体孩子到底是不是接受或是不是理解,并不清楚。

所以,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提要求的时候稍微有一些艺术性,不是强迫性,而是让孩子用心甘情愿的方式来完成要求。

举一个例子:

很多孩子吃饭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或者喜欢边吃边玩,吃得到处都是,或者需要家长追着喂饭等等,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时候,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让孩子与一个喜欢的模拟形象或毛绒绒的小玩偶等进行比赛,孩子们就会很开心地吃起来,甚至还会表现出自己很努力吃饭。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方式,还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还可以互换角色,让孩子当家长,代入到吃饭情景,等等。

方法二:赋能法

什么是赋能呢?就是给予孩子一些家庭特权,比如他自己的自由管理等,让孩子享受小主人翁的那种自豪感。

很多家长喜欢包办,比如孩子要吃饭,家长就直接让孩子坐在餐桌前等着,自己又是端饭端菜准备纸巾等等,孩子就等饭上桌就开吃,完全没有那种自我的要求。有的时候,孩子想要帮忙,家长更是各种理由,什么太烫了,什么容易摔了撒了等等。

事实上,这就相当于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孩子就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如果父母灵巧地将这种事情“甩锅”给孩子的话,情况会大不相同。

书中说“两三岁的孩子不是婴儿,可以开始学习和体会社会互动中的界限,但是,这并不代表家长可以自我中心为上。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只要没有危险性的,可以让孩子来尝试,比如自己将米饭盛到自己碗里,比如自己夹菜,等等,孩子会有成就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熟。

方法三:把握当下

很多人练习过正念,其中正念的核心就是关注当下,关注当下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好几件事情扯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吃葡萄干”的故事,正念训练的第一项就是觉察,每个练习的人拿着一个葡萄干,从观察、感受到吃,一步步的慢慢的理解关注当下。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我们常说,越忙的时候越忙。在书中,陈老师讲了一件事,这种情形其实在咱们的日常中也很常见。

某一天陈老师想等kiki睡着开始工作,但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怎么都不睡觉,但陈老师眼看着工作计划就泡汤,就内心急躁起来,说话都有点情绪。幸亏但是有爸爸及时来接受,否则哪一天就会发生一些会后悔的情绪爆发。

其实,后来陈老师反思自己说,“把握当下,还包括享受与孩子的互动而不是责任式地被动陪伴。

因为不关注当下的陪伴,孩子在感受到父母的这种情绪变化,内心也会跟着变化,变得急躁甚至抓狂。

方法四:第三助手

《抓狂两三岁》中说“养育儿女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发挥创造力,找到其他合适自己孩子的第三助手”

其实,这个就类似于我们日常中,给孩子准备脑中,让孩子有个时间观念,一个道理,让孩子有一个参考性的东西。习惯成自然。孩子养成好习惯,其实也很简单。

书中陈老师讲的kiki看电视的这个方式,我也用过,不过我是直接在电视机上面设置时间,到时间自动关机。孩子习惯了以后,也不再要求继续,因为后续他还可以再看,只是换一天而已。

方法五:中断冲突链三步骤

接二连三如果用在亲子冲突中一点都不假,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天中能有是十好几次,甚至可能五分钟内两次的节奏,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的就多出来很多的冲突。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的中断冲突链,有点类似及时止损的感觉。双方需要冷静一下,然后再进行好好沟通。

埃里克森和其他心理学家认为,经常否定孩子会不利于他们自主性和优良性的发展。书上也提到“两三岁这个特殊的危机期,不适合有太多的冲突和挫败体验。”所以家长们还需要对孩子多一些鼓励,换种方式带动孩子。

这五种方法,可以帮助爸爸妈妈提前的预防孩子可能出现的冲突原因,更好地解决亲子冲突的前兆。

02 事中控制—冲突后如何进行回应?

有些时候,无法预防,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发生了冲突。面对亲子冲突,我们父母的做法也是各有不同。

有些父母就用本能的那种吼叫或管教的方式回应孩子,孩子就会在遇到同样的事情时,本能地想起来之前我们的处理方式,忍不住颤抖。

有些父母会借用一些类似于“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点来衬托自己家孩子的缺点,希望让孩子更好,但殊不知引发的是更激烈的冲突,甚至造成孩子的自暴自弃。

有些父母还会借用奖惩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做得好有奖励,做得不好就惩罚,但有一个弊端,就是这个好与不好的判断标准是父母制定的,孩子只是遵守,并没有选择权。

这些都是消极的处理方式,都基本从父母本心出发,而不是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想要解决这些冲突,做出更合适的回应,还需要用心起来。

书中一共提到了12种回应策略,但我个人很推荐的是即兴创编故事这个方式,这也是我曾经很常用的方式。

这个方法的使用方式是,在遇到某一些特定的困难场景时,将个人代入故事中,孩子有模仿力,他们就会很容易地按照场景设置完成。

举一个例子,孩子不想去洗澡,硬逼着也不去,该怎么办?我们就可以讲一个小猪出去玩,身上弄得很脏回家了,然后小猪照镜子发现自己太脏了,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也不在家。然后引导孩子回答,进入情景,边讲边代入到当下,慢慢的孩子就去洗澡了,非常管用。

书上也说“整个互动过程应该是用心投入、富于创造且开心好玩的过程”,不要为了让孩子去做什么而将目的性搞得非常非常的强,这样失去了亲子之间享受的乐趣。

03 事后总结—怎么抓住冲突后契机

很多父母认为,冲突就是解决,然后一个个地解决,很有成就感,事实上,最重要的不是解决冲突,而是思考冲突带来的后续影响。

《抓狂两三岁》在一开头就说“冲突,并不是解决它那么简单,能否将它变成促进孩子健康幸福成长,特别是社会情感和性格发展的契机,才是在重点。

冲突发生的绝大多数原因就是情绪的爆发,当时看似没有问题,但在孩子心中是不是留下了影响,还得看后续。所以为了避免后续产生的影响,父母需要自我反思。

事情已经发生,首先需要给孩子一个态度,一个认错的态度,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告知孩子事情的发生与他无关,是完全由父母自己的情况所致,不要有心理负担;最后就是告诉孩子,爱他,发生这些也不是故意。一个拥抱或亲吻会让孩子的感情慢慢地再次与父母联结,消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除了消除孩子的心理负担,大人也要做到对自己的反思,比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忍耐力,自己与孩子的热情等等,好好的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暴怒,又如何解决控制。

冲突的契机转折都在这些情况之下实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也不会感觉两三岁的孩子抓狂起来真的很难以接受。

每一个孩子都在慢慢地长大,他们能够主动掌控自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独立意识的苏醒,带来的除了这些又无奈又痛苦又甜蜜的经历,还有他们逐渐完善的人格。

我们的孩子,他们都很好,请父母们多给孩子一些长大的时间,经历这些人生阶段,对他们就像是洗礼和锤炼,一步步的走向更加成熟的未来。

正如《抓狂两三岁》中说“人生早期,是奠基这些生命质量和软能力的关键时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39751.html
上一篇儿童U型牙刷怎么样?智商税、危害全面科普!
下一篇做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前应该怎样调理身体?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