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学习笔记(199)丨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学习笔记(199)丨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因工作调整,工作日时间,暂时无法发送文章,调整为发布学习笔记。(笔记内容来自:书籍、公众号、知乎、微博、付费社群,不代表个人观点)

1、习惯性攻击别人

为什么有的人出口就伤人?

目的就是为了挑起冲突,只要对方回应了自己,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回应都达到了影响对方行为的目的。

习惯性攻击别人的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即便是亲人之间也会言语刻薄,态度恶劣。

习惯性挑起冲突源于骨子里是对自己感到不满:

挫败感、无力感和无人在意、无人关注的压抑感,源源不断的形成内部冲突,如同高压锅在加热过程中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样。

要释放掉这种内在冲突源源不断地形成的积压,除了找到化解之法,就是将这种内耗转化为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2、学习欣赏别人

欣赏别人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要学习才能得到。

只有放下“我比你厉害,我比你强”这种幼稚的想法,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才有余力来看到对方的优点。

3、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父母爱的能力有限,或者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就会主动承担责任与父母建立起关系,并把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暂时放在一边。

比如,经常被父母忽视或呵斥的孩子,会倾其所有讨父母的欢心,殷勤地去满足父母的愿望,以便让父母感到满意,或者至少不会受到惩罚。

为了更好地适应父母的要求,孩子会压抑自己与父母要求相悖的愿望和感受,变得乖巧听话。

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不知道该怎样合理处理愤怒的情绪。

愤怒在生命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我们的底线和坚持

孩子不懂得愤怒,就会容易在学校遭受霸凌。

所以,如果孩子的自我坚持总是崩溃在父母的权威之下,那么孩子慢慢就会认识到,比起坚持,抑制内心的愤怒更重要

由此,孩子也就没有办法去学习如何处理这种情绪,也不会合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他会形成这样的内心信念,例如“我不能反抗”,“我不可以生气”,“我必须自我适应”,以及“我不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这样,父母就不会生气,父母就会爱我。

即使孩子成长到青春期、叛逆期,能够反抗一些压力以及父母的期望,但是他还是会被束缚在父母规定的条条框框内,而不会去反抗,去主张自己的想法。

——摘自《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37906.html
上一篇家长的溺爱是孩子最大的伤害
下一篇奇迹!福州双胞胎“巴掌宝宝”出生不足1斤,142天闯关成功!刷新记录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