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育儿故事】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育儿故事】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我的育儿小故事

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家庭生活中,我们一定会遇到一次又一次挑战,不打招呼,没有彩排,突然发生。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客户投诉,也可能是孩子学校老师发来的期末成绩单,等等。

当你遇到这些突然出现的挑战时,会如何面对?

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里曾写道:“普通和优秀的差距,就体现在应对方式上。一个人优秀不优秀,要看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作为一个5岁男孩的妈妈,我走在艰辛又漫长的育儿道路上,常常陷入妈妈们共有的各种焦虑,孩子出生前的“恐畸”焦虑;出生后,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各种成长焦虑,母乳vs 奶粉,早教托班vs亲力亲为,离家远的私立还是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这一道又一道似乎选什么都有道理却又选什么都不对的难题的不断出现让我焦头烂额。如何才能像优秀的妈妈一样解决问题呢?凭其他妈妈的育儿经验吗?每个人的家庭的结构、成长背景、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哪些经验值得我借鉴,哪些属于看看就行的呢?于是,我决定从开始做育儿笔记。将我平日里看到的文章或视频都保存下来,听到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可后来发现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情况紧急且情绪激动时,很难调动并运用我作笔记的哪些储备的育儿知识。

l经验靠不靠谱?——别人的成功案例可否复制粘贴?

他人的成功经验真的都靠谱吗?学生小A用自己的一套笔记摘抄总结归纳法在一次重要考试中进步了数十分,成为了年级排名前十的学霸,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其他学生争相模仿他的成功经验。上课时小A记笔记,他们也记笔记; 下课时,小A打篮球,他们也打篮球。小A同学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成功经验,总让他们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小A,你上的什么培训班?用的什么辅导书?什么牌子的笔记本?”仔细斟酌,这些问题又和小A学习进步有多大的关系呢?这些进步的分数难道仅仅是上几节课外培优课,换个辅导书和笔记本就能得到的吗?回想一下,这又和我在问有成功经验的妈妈“你的孩子上的什么兴趣班?晚上睡前读的什么绘本?喝的什么牌子的奶粉?”时的情形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遇到问题,找寻办法的时候,经常迷信别人的成功经验。别人的经验当然重要,但是他们分享的方法真的是让他们成功的经验吗?即便是,有适不适合我们呢?答案是“不一定”。那我们该怎么办?

l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幼儿园的小风波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

遇到问题时,先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比如,上个月刚结束了紧张的高考复习备考工作,紧张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小会。我的孩子被其他家长在幼儿园班级群里公开投诉——木木用脚踢伤了别的孩子的腿。在我心中一向温和又懂事的孩子怎么会踢伤别人?那孩子的腿上青紫了一大块,可能不只踢了一下。

“我的孩子那么温顺又懂事,他怎么可能会主动去伤害别的孩子?”我心里翻江倒海,又气又急。为了避免矛盾激化,我将怒气和急于知道真相的激动情绪压了下去。等孩子洗漱完,我和他一起坐到了床上。当着孩子的面,我在微信群和私信里向那位受伤的孩子的家长表达了我的歉意,要求孩子第二天当面向这个小朋友道歉,并请老师监督他的言行。

1. 假设:有没有可能我并不是真的了解我的孩子?他真如我以为的那样温和吗?他在妈妈面前懂事,在别的同龄人面前还能保持同样的状态吗?

2. 验证:我联系了孩子的班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后,我大吃一惊。当天,老师组织班上的孩子分成男生女生两队进行接力赛。因为比赛前不认真听游戏规则,我孩子所在的男生队输掉了比赛。气急败坏的他走到对手那边踢了一位小女孩,另一位小男孩也在他的影响下踢了这位小女孩。另外,还了解到近几个月,我孩子在幼儿园都非常亢奋,对待同学方式不友好,玩游戏时霸道不遵守规则,上课喜欢讲笑话注意力不集中……

3. 得出结论:我以为的我的孩子和孩子实际的情况截然不同。

刚上幼儿园小班时,孩子总是很安静,默默的,乖乖的,从不惹事生非。一年多过去了,我依然还用温顺懂事的“滤镜”去观察和看待我已经悄悄长大变化的孩子。个头长高了5厘米,表达能力和欲望也与日俱增,每天的陪伴和照顾让我看不清孩子的“真面目”。如果不是这次在幼儿园里“闯了祸”,我的“妈妈滤镜”可能还要一直戴下去。

4. 调整:应该和孩子好好沟通,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与人相处的方式。翻阅了曾经一刷的《养育男孩》,找到了孩子在出现此类问题是可能的原因。我叫来了孩子爸爸紧急召开家庭会议。注意是“家庭会议”,不是“批斗大会”。会议议题是“如何改善木木在幼儿园的日常表现”。通过主持人发言(目前是妈妈或爸爸担任),爸爸、妈妈和木木分别发言,主持人总结发言的会议流程,我们达成了几个共识:第一,爸爸妈妈对待孩子的言语和态度要更温柔,不能急躁。特别是爸爸,脾气急躁,易燃易爆炸的沟通模式在会议上多次被点名批评。第二,木木从小事做起,争取每天改掉一个坏习惯。对待其他小朋友要温柔,多听,少插嘴,主动分享和勇敢承担后果。第三,如果再犯同类错误,依据严重程度取消当周或当月外出游玩及各类游戏资格。

l就事论事—— 一切都是崭新的

我只是一名身份、学识、职业都十分普通的妈妈,我和孩子的相处与他的成长仍在进行当中。一位平凡的母亲,也可以向往美好,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就事论事,不要被情绪左右。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稳定的情绪和宽广的胸怀能给孩子带来的安全感和被包容理解感是无穷的。

我经常会说的句式就是“你怎么又 ……?” “这个……问题,妈妈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能不能听一次?”这些句式的背后所包含这的信息是“我早就知道你是这样的人,你改不了这个毛病,你还会犯这样的错”。我们的精力和脾气不是用在教导孩子这一次错误上,而是消耗在去找“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次孩子还是不为所动”的原因上。我们提问的方式,说话的语气、音量、表情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孩子们有没有可能是没听清,没听见或者没听懂我们的话?又或者我们能不能蹲下来,拍拍孩子的肩膀,温柔又坚定的提醒他“是时候该……咯”。

一部名为《孩子眼中的世界》的记录片,以5-6岁儿童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家里有“高大魁梧的爸爸/哥哥”和“怎么都够不着的桌子”,还有“看起来很可爱但妈妈说不可以摸的火苗”。超市里货架上玲琅满目的玩具付款前是不带回家的,试吃的水果和零食可以免费品尝的。孩子们在一个又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中学习,逐渐长大,慢慢的,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看待和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但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要给他们提问的权利,犯错和知错就该的机会。

在一次又一次的假设、验证、结论和调整的背后,是妈妈们永远不变且无可替代的关爱。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我们一次次努力和尝试之后,等待我们的不一定是更优秀的自己,而可能是在孩子身上看到我们曾向往的优秀。

l风波后续——小小感动

那件事过去了一周多的某天晚上,我和木木因为讲睡前故事起了些争执。那几天工作很忙,回到家后仍有很多收尾的工作要做,身体疲惫不堪,那天我只想给他讲一个短的绘本,而他想听一个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讲完的绘本。在他一再坚持下我还是给他讲完了他要读的绘本。读完后,我和孩子说,“你先睡吧,妈妈还有些工作要做。”小家伙点点头,但一直依偎着我不肯去睡觉。我的工作台就在床旁边,“妈妈就在你旁边,你安心睡觉就好了。”此时的他突然伤心地大哭起来,我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他一个劲儿摇头说没有。哭了好半天后,抽了几下鼻涕后,带着哭腔说:“妈妈,无论怎样,我都会永远爱妈妈,保护妈妈。妈妈为我做的一切,对我说的话,我都很感动。所以我才哭。”孩子的这番话,像夏天午后金色的露珠滴进了我近乎干涸的心里。眼里满是感动的泪水的孩子一把保住孩子:“谢谢你,宝贝。妈妈也会永远爱你,支持你,帮助你!永远做你的‘粉丝’。”

生活与工作的重担让我们常常忘记了抬头,看不到周围的风景,体会不到身边的人的变化,自我感知器官亦是愈加退化,我既没能正确地了解孩子,也很久没正视及肯定过自己。我和孩子在这次经历中成长。普通的我们在一次次经历中,突破自己,向往优秀。最后,我还有如下提醒:一、再有经验的妈妈,也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每个问题。二、运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后不忘作出调整。三、不要情绪化,不翻旧账,就事论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他们可能会给我们准备不一样的惊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9971.html
上一篇她跟拍了6个中国00后少年:孩子之间的差距,不是天赋和家境,而是……
下一篇想孩子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