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17岁少女因渴望父母关注而吸毒,了解真相后我的心情很复杂

17岁少女因渴望父母关注而吸毒,了解真相后我的心情很复杂

吸毒少女的故事和争议

前阵子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条热搜:#17岁少女因渴望父母关注而吸毒#女儿、渴望父母关注、吸毒……当了妈的人,看到这几个词儿,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敏感。

点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稍微有点复杂的故事。

女孩子叫小鲍,13岁那年,一直疼爱她的爷爷去世,父母又闹离婚,这一切让她觉得,“世界上好像没人爱我了”。越得不到的越想要,小鲍的方式是逃学,以及和父母争吵,想用这种方式,让父母关爱自己。

但是,父母并没有get到她的心情,而是在失望之下,决定“再练个小号”,给小鲍又生了个妹妹。

小鲍心里特别难受,这时她交了个男朋友。有一天男朋友怂恿她“试点不一样的”,小鲍明知毒品有害,但还是尝试了,“既然没人在乎我,没人看见我,那我吸毒又怎样?”那一年,她才17岁。这个故事有个happy ending,最后小鲍戒毒成功,和父母关系明显改善,还去读了大专。

跟女孩的温馨结局形成反差的是,这件事上了热搜后,网友在留言区吵成了一团。有人说,这女孩好可怜,都是因为父母的忽视,才走了歪路。

也有网友说,女孩自己不争气,没有管好自己,还推卸责任。不少网友为了证明女孩是自己“作”的,还贴出了自己/身边人的经历。

还有网友说,这件事情很复杂,父母和女孩自己,都要负一部分责任。父母生了孩子就要好好关爱,女孩都十几岁了,可以辨认对错,缺爱不是自甘堕落的理由。

而我,我的心情有点复杂,虽然我觉得女孩的做法“很傻”,但对她当时的心情,有着非常深的理解和同情。

因为,身边有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做过傻事。

装病的背后,是渴望爱

我的闺蜜浅浅,就跟我讲过她当年“争宠”的故事。

浅浅成长于一个二胎家庭,上面还有一个哥哥。都说家里的老幺更受宠,但在她的记忆里,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她总觉得妈妈更爱哥哥。

为了能分到妈妈更多的爱,一开始,她的办法是努力做个好孩子。

妈妈需要小帮手,她总是最积极的那个。她学习很刻苦,成绩在班上总是前几名。可不管浅浅表现得多乖巧、多优秀,她发现妈妈还是偏爱哥哥。

直到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生病了。妈妈陪了她一整夜,跟她说话特别温柔,量体温、喂她吃药、帮她擦汗。早上起来,熬了小米粥,还嘱咐哥哥别大声说话,让她多睡会。那一刻,浅浅觉得自己幸福死了:妈妈原来这么爱我!

病好后,妈妈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从此,她发现了“争宠”密码:只要生病,就能拥有妈妈的爱。所以,在10岁左右,有那么一两年,浅浅隔三差五就头痛、肚子痛。

后来有一次,她听到妈妈疑惑地问她爸:这孩子之前身体好好的,怎么现在三天两头病着?

其实这哪是身体有病,而是小孩子渴望爱和关注的“心病”。

前阵子在闺蜜群聊起这件事,浅浅笑着说:想想我那会儿,真是傻透了!

孩子问题行为背后,有5个阶段

浅浅讲完自己的故事后,群里好几个闺蜜七嘴八舌说,自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虽然现在讲起来蛮好笑的,但是当时那种“求而不得”的心情,真的很难过。

我自己却突然想起看过的心理学书,里面正好有一节,分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个理论来自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根据他的研究,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称赞的要求”。

就像浅浅为了得到妈妈的表扬,努力做个好孩子。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好评,他就会失去信心,转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通过做坏事引起关注,比如故意捣蛋、无故哭闹,因为被批评比被无视好。

这个阶段放在浅浅身上,就是“装病”,这时她无法用正常的方式获得妈妈的关注,于是不自主地采用了“不正常”方法。如果那时,妈妈没有及时关注浅浅,就很有可能会发展到第三阶段——权利争斗。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故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

前3个阶段,都是渴望爱的心情的体现,但当这种爱的诉求无法实现时,就会转到第四阶段——“复仇”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反复地做一些不好的事,以此对不爱他的人复仇。

就像热搜里的这个女孩子,不好好读书最后辍学,尝试吸毒……不是因为她觉得做这些事情好,而是想通过伤害自己,让不认可他们的人难过。如果没有及时干预,孩子就会转入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完全放弃了自我,什么事都不愿去做,完全摆烂。

如果问题行为到了第五阶段,已经很难挽回了。

所以,孩子的问题,应该及早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

我在群里稍微提了提这五大阶段,闺蜜们纷纷表示学到了。尤其是浅浅,连连说自己太幸运了, 当年妈妈发现她“身体不太好”后,对她格外上心,让她最终长成了一个温柔又温暖的人。

姐弟不和的背后,藏着一个育儿真相

后来,当我再一次遇到类似的事,是在另一个朋友家。那天,朋友搬新家,我去她家做客。

吃饭的时候,朋友一个劲儿往她家二娃的碗里夹菜。只听“啪~”一声,吓了我们一跳,原来是朋友家的大娃,把筷子摔到了桌子上。

只见这个上初中的女孩子一脸愤怒,大声朝朋友吼:你心里只有弟弟,你心里只有弟弟!接着愤而离去,“哐当”一声把房门甩上了。

朋友很尴尬,一边招呼我们继续吃,一边解释说:青春期的孩子就这样,别往心里去。

但吃完饭,她还是开始跟我倒苦水:“自打我生了二胎,妞妞(朋友女儿的小名)的状态就不太对劲,变得特别暴躁,也不爱读书。

以前放学回来,都会赶紧写作业,复习功课,现在却天天刷手机。

我把手机收走,她就扬言,不给手机就去跳楼。现在成绩一落千丈,还半句都说不得。对她弟弟更是敌视,有一次因为嫌弟弟太吵,还打了弟弟好几下。”

朋友越说越伤心,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谁能想到,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孩子,竟然越大越不懂事。

我听完朋友的话,先是好言劝慰,等她情绪稍微平复后,我问她:

“你有没有想过,妞妞为什么会这样做?她不读书,打弟弟,不听你的话,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目的?”朋友一脸疑惑地看着我。

“对的,你还没生二胎前,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所有的爱都是给她的。但是,自从有了弟弟,大人的关注一大半都给了更小的孩子,这对大娃来说,其实是很难受的。她想要把这些重新夺回来,所以才会有这些看起来很离谱的行为。”

朋友还是不理解:“按你这么说,妞妞这么做,是为了引起我的关注,让我多给她一点爱。可我给她的爱一点也不少啊。她吃的穿的,没有一样会输给她弟弟;她想学钢琴,我几万的钢琴往家搬;……”

朋友还想继续往下说,我打断了她的话:“很多时候,爱不止是物质上的给予,更多是情感上的满足。”

接下来我又给她重复讲了一遍,孩子问题行为背后心理的五个阶段,以及我读过的一个教科书级的故事。

虎妈深刻反省后,孩子也变了

李跃儿,儿童教育专家,一个很懂得爱孩子的老师。但更早的时候,她是一个“虎妈”;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一个“糟糕的妈妈”。

有一次,李跃儿的儿子因为没有做作业,还撒了慌,她被老师叫到学校训了一顿后,回家怒气冲冲地责问儿子,为什么不做作业。

没想到的是,儿子一声不吭,气不打一处来的李跃儿,就直接把儿子赶出了家门。

儿子不肯出去,死死地拉着门把手,她和她先生,就一个拉着孩子,一个抠他的手,硬是把孩子推到了门外。

李跃儿内心的期望是,通过这种强硬的办法,孩子能长成理想的样子。

结果却恰恰相反,她的儿子变得厌学,特别仇恨她老公。看电视看到长得像他爸的人,就会把电视关掉;写作文时,还骂他爸人品不好。

即便如此,李跃儿也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教育方式出了问题,直到当年轰动全国的宁夏“4.20”特大袭警案发生。她这才明白过来,不关注孩子的内心,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离正常的轨道越来越远。

于是,他们决定改变教育方式,为了修复儿子内心的创伤,让儿子休学一年,专门腾出时间陪娃。当时的李跃儿夫妻俩,是这样做的:

1、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以前,李跃儿的儿子跟她撒娇,往她身上贴,她就会把他推开,生怕抱他会把他惯坏。后来,她才知道,儿子往自己身上靠、撒娇,是想确认她的爱。

明白这一点后,她改变了自己的做法:

儿子再跟她撒娇时,她会把他揽在怀里,亲他,抚摸他的脊背。她会边抚摸,边跟他说话,直到他安静为止。当爱的需求得到了相应的回应后,孩子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娇气粘人了。

2、用心陪伴孩子。

为了抚平儿子的心灵创伤,李跃儿的先生专职在家,陪了儿子3个多月。

这段时间,他会每天早上起床给儿子做早餐。

等儿子吃完早餐后,目送他上学;

放学后,就陪儿子打闹、读书、聊天。

在孩子睡着后,她先生会把当天发生的事都记录下来,总结分析,并不断地调整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方式。

几个月下来,娃和爸爸亲了,后来两人快处成铁哥们了。

3、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

除了陪伴,李跃儿还刻意给孩子创造平等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数学不好,为了培养他的兴趣,她先生便和娃一起做数学题。

第一次做题,她先生故意做错,然后罚自己给儿子当马骑一圈。

第二次,她老公做对,让儿子给他当马骑。

他们这样做,是想和孩子建立起平等的竞争关系。只有处在平等的竞争状态中,孩子才会坚强起来。

其实这些策略有一个核心,就是“看见并正视孩子的需求”,当李跃儿做到这一点后,孩子开朗了,不再厌学了,和爸爸关系也近了。

反思与改变

讲完李跃儿的故事,回家后,我又把李跃儿做教育后,说的一句话发给了我朋友。

很多人不关注孩子的心灵和情感,

认为只有追求到钱和成功,

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与幸福感。

其实,要让孩子将来很好的生活,

就要给孩子心灵的滋养和情感的关怀,

尊重孩子,让孩子人格发展健全,

拥有面对生活的能力、

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幸福生活才能成为可能。

过了半小时,朋友给我发来几句话:

我自己也深有感触,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是孩子的问题,也有很多时候是父母的问题。

但是,孩子吃亏在不会表达,所以他们只能“任性”“胡闹”,希冀父母能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父母确实是个技术活儿啊。

说到这里,想问下大家,你听说过,或身边发生过类似的事吗?最后事情得到解决了吗?

一起在留言区里聊聊吧~

你好,我是李点点,5岁女儿番茄、9岁儿子土豆的麻麻,擅长用漫画和文字记录二胎鸡飞狗跳的日常,分享硬核学习资源和可信赖、有深度的育儿干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2523.html
上一篇“婆婆打坐月子媳妇一耳光,女人一个月后反击,她的报应来了”
下一篇关于怀孕你知道多少?孕中期第7孕月(25~28周)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