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的大脑发育高峰期,你错过了吗

孩子的大脑发育高峰期,你错过了吗

宝宝刚出生时,脑的重量约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到了1岁时,脑重量翻倍,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脑重已经达到成人的75%

同时,大脑神经元突触在3岁时爆发性增加,6岁时达到巅峰,随之就慢慢减少。所以,脑科学认为,人类大脑在6岁前发育最快,0-6岁是公认的儿童脑发育关键期

大脑神经元突触发育图

孩子大脑潜能能开发到什么程度,几乎100%取决于于6岁以前父母对他的培养。

但这一点,很多家长都不知道,使孩子白白错过了0~6岁的大脑发育的敏感期,影响日后的学习。

婴幼儿认知与动作发展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这是许多家长的愿望,特别家中有早产儿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宝贝能与正常同龄小朋友的发展并驾齐驱,而认知和动作发展就具关键性,早期的诱发和刺激能促进往后的发展。

婴幼儿认知与动作发展

认知与动作发展息息相关,婴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身体的感知觉、吸吮、抓取等动作的尝试,来探索了解周围的事物,这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动作发展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也是成长重要根基,更关系到日后其他进阶功能的发展,当幼儿有自主性动作能力,才能拓展生活范围,进而学习独立自主和各项技能,并融入人群、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以及培养安全感与自信,此外幼儿行动能力约在2岁左右进入阶段性的成熟期,2岁后的动作发展会伴随一些较复杂、技巧性、困难性较大的动作出现与学习,如跑、跳等,通常2岁后发展重点就会转到语言方面。

婴幼儿认知与动作发展

在动作发展方面是有顺序:

(1)由头到脚:6个月以前,着重头部和躯干上部的发展;6个月以后,下肢的成长速度会加快。

(2)由身体近端到远端:幼儿通常是先学会翻身、爬行、坐、站、行走等粗大动作后,手部的精细动作才会逐渐发展。

(3)由全身笼统性的发展,到逐渐分化为许多局部动作,进而统整成复杂的动作技能。

(4)身体比例的改变:新生儿时期头重脚轻之现象慢慢消失,身体的重心也逐渐下移。

图一

婴幼儿认知与动作发展

以下提供一些动作发展异常的常见状况:

①3个月大前就会翻身,可能是因肌张力过强造成。

②4个月大时头颈仍不稳、四肢呈现软瘫状或剪刀脚、双手仍无法至胸前互碰。

③6个月大时原始反射仍明显存在、扶着站立时持续踮脚尖、脚踝无法踩平。

④7个月大时仍无翻身动作、肌张力过高或过低。

⑤9个月大时仍不能单独坐稳、很少发出声音。

⑥满1岁时仍不能扶着站。

婴幼儿认知与动作发展

另外,提供家长一些平时在家可跟幼儿玩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其认知和动作的发展。

0-3个月婴幼儿适合的游戏活动

Ø 明暗对比游戏

Ø 近距离注视婴儿

Ø 追视游戏

Ø 寻声游戏

Ø 听不同的声音

Ø 婴幼儿按摩

Ø 双手环抱双脚

Ø 踩自行车游戏

Ø 放摇篮中轻摇宝宝

Ø 用推车推宝宝散步

Ø 抬头练习

Ø 侧翻练习

Ø 数手指游戏

Ø 抓握和触觉练习:触摸或抓握大人的手或各种形状、材质物体

4-6个月婴幼儿适合的游戏活动

Ø 让宝宝照镜子

Ø 追视和寻声游戏

Ø 区分语调游戏

Ø 听不同节奏的音乐

Ø 与宝宝说话并重复宝宝的声音

Ø 溜滑梯游戏

Ø 骑马游戏

Ø 俯卧支撑练习

Ø 拉坐练习

Ø 翻身练习

Ø 靠坐练习

Ø 侧翻练习

Ø 踩地与蹬腿练习

Ø 伸手拿物练习

Ø 抓握练习

Ø 教宝宝用不同方法玩玩具

7-9个月婴幼儿适合的游戏活动

Ø 让宝宝看图画书

Ø 玩躲猫猫游戏

Ø 各种面部表情模仿

Ø 辨别声音游戏

Ø 音乐律动游戏

Ø 敲敲打打游戏

Ø 给予简单的指令

Ø 投罐游戏(放进拿出)

Ø 小飞机游戏

Ø 独坐练习和不倒翁游戏

Ø 四点着地支撑游戏

Ø 姿势转换动作练习

Ø 高跪姿的动作练习

Ø 爬行练习(贴地与离地)

Ø 站立练习

Ø 双手玩玩具与互击

Ø 搓洞游戏

Ø 练习用拇指食指捏物

10-12个月婴幼儿适合的游戏活动

Ø 常见物体名称指认

Ø 实物与图片的配对

Ø 认识身体部位名称

Ø 模仿动物的声音

Ø 肢体运动模仿游戏

Ø 跟着指令做动作

Ø 降落伞的游戏

Ø 站在不同软硬度和材质的地面

Ø 练习扶东西站立和侧移

Ø 练习独站

Ø 练习起立坐下

Ø 跨步行走练习

Ø 捡豆游戏

Ø 叠积木游戏

Ø 滚球游戏

Ø 藏起物品和寻找物品的游戏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池里,大鱼饿了就游上去捕小鱼,没有一只能逃得过它的捕捉。

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进水池里。开始,当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大鱼就迎上去咬,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大鱼的冲撞越来越少。

最后,它完全绝望了,放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

结果,当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大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

最后,这条大鱼就这么活活饿死了。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说,这条大鱼真是笨死了!可仔细想想,大鱼原来并不笨,可是,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大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

这种无力感,最终害死了它。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惯性愚蠢

他说,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怀疑,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他人的眼里,就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了。

在生活中,家长这些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

1. 过早进行知识传授,忽视孩子自身感受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的对孩子进行高难度的知识教学;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自满”,而设置了过高的学习目标。但是,孩子尽了力却总也达不到,每次尝试都失败,孩子就会感觉很受挫,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越来越糟糕。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 父母没有学习、阅读的习惯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爱看电视,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可是你的言行举止和境界,直接决定孩子的高度,孩子受父母的影响至关大。你不学习、不读书,就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学习环境,孩子也必定不会对书本感兴趣。看书能充分开启人类思考的大脑,锻炼思维能力。

经常思考是使人聪明、锻炼大脑发达的最佳方式。长期不动脑的人,会加速大脑衰退,聪明人也会变迟钝。

3. 每一餐都让孩子吃太饱

不少家长在孩子吃过饭后,不断往孩子嘴里塞饭,要多吃点、再吃点,恐怕孩子少吃会饿着。殊不知,吃的太饱,人懒惰、不运动,脑细胞不活跃、懒于思考,有昏昏欲睡之感。民间有说法“吃太饱、撑笨心”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研究证明:长期吃太饱,会出现脑细胞早衰和智力下降、致脑动脉硬化、越来越笨,所以吃太饱,未必是好事。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关系密切,早餐不但要吃,而且要吃好。

4. 父母熬夜、孩子陪同

父母爱追午夜场电视、彻夜打牌娱乐,为了避免孩子打扰自己,常常丢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让孩子陪同自己看电视、娱乐。孩子因熬夜而导致的睡眠不足,会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身体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不仅导致各种疾病产生,并且这样长期熬夜的行为,也是作父母的严重失职和不负责任。

已有研究表明:经常熬夜、睡眠不够的人,脑细胞衰退加速,再聪明的人,也会逐渐变糊涂、变笨。

5. 对孩子用武力或语言暴力

有的父母,一遇到事就大声责问、甚至动手打孩子,孩子怯于家长愤怒、扭曲的面孔和暴力言语的权威,只能选择沉默。时间长了,会形成内向、封闭、少言寡语性格。

家长打骂孩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问题的,打骂只会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孩子被打,情绪上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导致神经系统出问题

6. 只准学习、不准玩耍

有的父母,一辈子没大出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娃身上。只要看到娃手捧书学习,就喜笑颜开;一看到娃玩耍、游戏,就大发雷霆。也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一玩,心就变野了”,天天就死盯着孩子的学习、学习、学习,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和自由。

父母要做的不是阻止孩子玩,而是帮助孩子一起制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不仅仅是学习计划,包括娱乐、玩耍和游戏时间等,劳逸结合、玩学有度,给孩子释放压力和排遣情绪出口的机会,只有让压力和情绪得到充分释放,才能装进去知识和教诲。

专家指出:玩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处,让孩子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做到玩耍、学习两不误,对智力的开发,很有帮助。

7. 压制孩子的眼泪

哭声是一种很让人神烦的东东,尤其是家长,听到孩子哭,涌上头的是各种负面情绪:恼火、不安、愤怒、焦虑,自责,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简直就像人人都在盯着你,说:你这爸妈是咋当的?

所以,当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恐吓孩子停止哭泣。心想,只要孩子不哭了,麻烦就过去了,事情就解决了。

事实上,你不知道:哭泣是人类自我疗愈的康复过程。

尤其是对男孩,很多家长会说,男孩子,不许哭,没出息等等的话来阻止他哭泣。殊不知,让孩子成为男子汉,并不是靠压抑他的情绪就能实现,学会让他认识到必须坚强,有担当才是最紧要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和纾解,日积月累,他怎么可能保持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呢?

8. 大量的负面暗示

很多父母有口头禅或者是谦词,经常有意无意在外人或孩子面前,说自己孩子笨,太笨、笨蛋等。殊不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用语和措辞,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其实,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有些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坏处,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

可是,孩子的年龄尚小,无法分辨家长更深一层的含义,他们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有时,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表现谦虚,“我儿子脑袋瓜子不行,很笨的。”“这孩子学习可费劲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08101.html
上一篇儿童驱虫药,宝妈该知道
下一篇孤独症孩子在这3种情况下上了特殊小学也要请陪读老师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市动物园折衷鹦鹉宝宝成功出巢

市动物园折衷鹦鹉宝宝成功出巢

(通讯员:高鹏伟、王梓)立夏已至、万物繁茂,经过28天孵化期,70余天的育雏期,2024年5月,市动物园鹦鹉馆喜添新丁,一只身披绿色羽毛的雄性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