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童年缺的爱,长大了补得回来吗?

童年缺的爱,长大了补得回来吗?

曾经听过一位父亲的分享:因为家境不富裕,他和弟弟在年幼时从来没有过零花钱。每次放学看到其他同学在小卖部买零食,兄弟俩都非常羡慕。后来,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虽然家境比以前要好,但父母不在身边,老人舍不得花钱,他们依然只有羡慕别人的份。

长大后,他在城里安家立业,没事就会买各种零食来吃。一包又一包,吃得特别开心。再后来,他成为了父亲,对孩子的需求总是竭尽全力满足。

有时妻子会吐槽他把孩子宠上了天,担心对孩子太过溺爱影响其成长,他说:因为自己心里有缺憾,所以不想在任何事上亏负孩子。玩具、零食看上去是买给孩子,但也是给童年时的自己一份补偿。

童年时期想要却得不到,长大后用自己的方式来弥补遗憾,这就是“童年报复性补偿”。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

关于“童年报复性补偿”,网上讨论很多,不少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想要吃泡面,家里不让吃,长大后赚钱了一定要天天吃泡面,现在真的做到了。”

“年少的时候没玩过娃娃,所以我工作以后会经常给自己买娃娃。”

“小时候总是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我并不喜欢。现在只要看到好看的衣服就会忍不住想买,衣柜里的衣服根本穿不过来,很多吊牌都没拆。”

“小时候买不起书,现在我花钱最多的地方就是买书。做不到每本都看,因为书太多,但是看到好书第一想法就是:买!”

为何会出现这种心理?

完形心理学认为:当我们的一些情感体验未被充分体验,就容易对其念念不忘,并想尽一切办法将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变为“已完成事件”。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则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由自身不足导致的,会带来补偿心理。

某种意义上来说,童年报复性补偿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我们在童年时期因需求未被及时满足而沉淀失望、难过,长大后就想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心中遗憾。

适当的补偿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能清楚地识别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就能够利用这种补偿来完善自身,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使我们不至于心理失衡。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弥补童年的缺憾而掉入了过度补偿的陷阱,在需求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不能停止自己对想要之物的索取与追求,企图以此来填补心中安全感的缺失,安抚那个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于是,“我不需要,但我偏要”的事情便层出不穷。

可是,当补偿行为已经开始伤害身心,它就变得像一个镇痛泵,可以短暂缓解疼痛,带来短暂的安全感、满足感、认同感与掌控感,却可能让我们陷入靠不断索取来满足遗憾的恶性循环,逐渐迷失而不自知。

▲电影《寄生虫》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因为父亲把所有的疼爱都给了年幼多病的妹妹,松子在家庭里所能得到的关注和爱很有限。只有做鬼脸时,才能赢得父亲短暂的关注,这也成了她讨好父亲的惯用方式。

作为一个孩子,松子无比希望父亲能像对待妹妹一样对待自己,但她却在一次次的期待中失望而归。以至于她觉得,父亲并不爱自己。

长大后,纵然外表美丽大方,也有不错的工作,内心因为缺爱而形成的自卑与不安却始终笼罩着她。从父亲那里未能得到关注、重视,她想要在亲密的恋爱关系中去获得。

但是,她所恋爱的对象,要么是有暴力倾向的作家,要么是自卑无能的有夫之妇,或者懦弱的二婚男、吸毒的学生。他人眼中的“并非良配”,却是松子眼中竭尽全力去爱的对象。

童年时所缺失的爱成为了松子心中的执念,她害怕孤独,渴望亲密,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为了不被抛弃,她忍气吞声、将自己放到最卑微的姿态来维系关系。内心的恐惧与不安也在一次次的关系破裂中与日俱增,最终彻底丢掉了自己。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对于松子,很多人不解:父亲确实忽视了她,但是以她的条件,明明可以有更好的人生,为什么总要做出错误的选择?

是的,原生家庭确实会对我们一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它可以成为我们的全部,并决定我们能过怎样的人生吗?

1964年,迈克尔·爱普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取名《人生七年》。纪录片的主人公是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小孩,最初拍摄时他们全都七岁,之后每隔七年,导演都会重新采访与记录这群孩子的生活。

影片选择了五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两个中产阶级的孩子,四个来自伦敦东区工人阶级的孩子,还有两个来自孤儿院的孩子和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

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的成长轨迹不可避免地被原生家庭影响,但是,也有极少数人的人生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影响我们的过去,却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未来。

影片中,出身农村的Nick,凭借自己的勤奋苦练考上了牛津大学,一跃成为牛津大学的教授。

出身中产阶级的Neil在考大学失利后一蹶不振,一度四处流浪,需要靠政府的救济金才能活下去。

出身工薪家庭的Tony在14个孩子中不是成就最高的,但他快乐、激情、恣意人生的态度却赢得了很多人的喜欢。有人说:从始至终,Tony都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如果你不想被定义,就没有人能定义你的人生。

▲纪录片《人生七年》中,老年的Tony

回到“童年报复性补偿”,同样的家庭环境,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出现这种补偿心理。因为我们之所以变为今天的自己,是成长路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家境,改变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却可以选择以怎样的态度来过今天的人生,而它又将影响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尝一尝童年时最想吃的糖果,试一试童年时最想穿的漂亮裙子,玩一玩童年时最想玩的游戏,通过拥有童年所不能拥有的东西来让自己感受被爱,感受幸福与快乐,未尝不可。

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只是一颗糖、一件衣服、一件玩具,而是它们背后藏着的安全感与满足感、被爱与认同,这些并不能单靠物质鼓励来填补。

直面过往的创伤,让内心的需求被聆听,让“不配拥有”的自卑感被击破,在过程中与自己、他人和解,缺憾的心才有可能被真正补满。

那时,我们想要拥有只是因为单纯的喜欢,哪怕不给自己买这些东西,也能从别处获得稳定而长久的幸福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147398.html
上一篇1号完美型在情场和职场中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埋埋再次拒绝张嘉文,AJ轻松表白成功,网友:好兄弟又被玩了

为您推荐

松子e生:为什么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要用黄体酮保胎?

松子e生:为什么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要用黄体酮保胎?

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姐妹们就开始等待着妊娠的结果,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医生会开一些补充黄体酮的药物来让患者们保胎。那么,有些试管姐妹会有疑问,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后,为什么要进行黄体酮保胎呢?今天就让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