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风吹半夏》第25集解析:一首感恩的心,引出了远在日本的许半夏

《风吹半夏》第25集解析:一首感恩的心,引出了远在日本的许半夏

(在茫茫人海中,能遇见是一种缘分,若是喜欢请关注花煜寒哦)

花煜寒|文

这是出人意料地第25集,虽然小陈走了,但却经由一首歌引出了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与《风吹半夏》遥相呼应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许半夏遥相呼应的大女主主人公。

这是一个远在遥远国度的故事,虽然这只留下了《感恩的心》这首既励志又悲凉的歌曲。

说起这首近几年再次翻红的歌曲,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谁?

是那些曾经让他重新焕发青春的短视频?还是那些演唱此歌曲的漂亮小姐姐?

是2006年曾经翻唱过这首歌曲的陈红?还是远在宝岛台湾的原唱歌手欧阳菲菲?

或许不会有多少人还记得,这首《感恩的心》所承载的那个故事,以及讲述这个故事的电视剧《阿信》。

这是一部日本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虽然每集只有15分钟,却总共拍摄并播出了297集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参照日本大型连锁企业“八佰伴”女主人和田加津生平,所创作的电视剧。

这是一部讲述女主人公阿信,从7岁到84岁创业故事的电视剧。

(此文章系“花煜寒”原创文章,非“花煜寒”账号发布皆为抄袭与搬运!)

《阿信》的故事,是一位成功女商人的人生回忆录。

《风吹半夏》的故事,是一位努力想要成为女企业家的奋斗史。

这样两位不同国度的女人,虽然人生经历不尽相同,却又显得何其相似。

她们都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时代。

她们二人都在做着身为女人所要努力抗争之事,她们为生存而挣扎,她们在奋斗,他们也在创业。

是《风吹半夏》里的许半夏像《阿信》中的田仓信?

还是《阿信》中的田仓信像《风吹半夏》里的许半夏?

或许这样的比较与对比都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她们二人都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

就像《风吹半夏》中那些稚嫩的孩子唱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一样。

此时此刻,究竟是秀滩村在感谢许半夏?还是许半夏在感谢秀滩村?

当童骁骑看着村长那满脸堆笑的样子,或许他心中有千百个瞧不起和不屑一顾。

但在许半夏看来,或许正是当初村长的瞧不起与看不上,才成就了今天的许半夏。

今时今日的许总,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谁都瞧不起的小许。

但她的初心与理想,或许从未改变过,即便“铁三角”已碎,也从未改变过。

也许只是应景式的随手之举,也许只是出于村长的简单想法。

但这首歌和他背后的故事,或许给予了许半夏极大的肯定与鼓励。

也许《风吹半夏》不会创造《阿信》那样辉煌的历史与记录。

但是我们应该期待与祝福许半夏,这样一个与田仓信有着极为相似经历的女人。

希望她也能在不久的将来,完成陈宇宙未尽的事业与理想。

希望她也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田仓信那样一个成功的女人。

希望她也能在不久的将来,让“半夏集团”成为“八佰伴”那样成功的企业。

也许这只是我一个人的胡思乱想,但却是我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祝福!

以上便是我对《风吹半夏》第25集的理解与感悟,更多精彩解析,咱们下回再见!

(看完记得关注“花煜寒”哦,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143474.html
上一篇《大山的女儿》兰双应才是狠角色?两个孩子守寡多年,魅力丝毫不减!
下一篇明兰能接受顾廷烨纳妾而不能接受贺弘文纳妾,并非是因为门户高低

为您推荐

赵丽颖《风吹半夏》为什么能拿下8.4的高分?

赵丽颖《风吹半夏》为什么能拿下8.4的高分?

这两周热度最高的国剧,当属《风吹半夏》。不仅频频登上热搜,更收获豆瓣8.4的逆天高分。质感、表演、剧情都还不错。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国产剧,能让观众把主配角名字倒背如流,从头到尾担心剧情进展了。那么,它是怎么做到脱颖而出的呢?剧集改编自阿耐小说《不得往生》。阿耐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好几部热播剧都翻拍自她的作
《风吹半夏》全员入狱,不代表全员BE

《风吹半夏》全员入狱,不代表全员BE

《风吹半夏》完结后,不少观众都有一个疑问,这个剧算be吗?翻了翻网友的评论,认为全员BE的观众颇多。核心角色在大结局几乎都进了监狱,这也算是国产剧独一份了。但针对不少观众提出的BE总结,七话却持不同意见。全员入狱,不代表全员be。《风吹半夏》的结局,是国产剧里罕见的“完美HE”。加上原著小说,《风吹半夏》的故
风吹半夏,半夏成风

风吹半夏,半夏成风

· 这是第485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电视剧《风吹半夏》热播,赶潮流去浏览了一下,电影版的屏幕质感、女主角复古精致的造型等等,在视觉上确是创新了的。这几年,女性奋斗风、励志风,一直吹,一直吹,吹到阶段性高潮大概就是“风吹半夏”。女性的“主体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