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 > 生活丨《住宅读本》:一本充满了温情和哲思的住宅理念之书

生活丨《住宅读本》:一本充满了温情和哲思的住宅理念之书

你好,这里是吐槽老邓,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住宅读本》。

在房价高企,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下,你是否想过怎样的家才是你心中的理想之家呢?

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带双学区,商业配套完善,离地铁公交站很近,还是必须得有三室两厅带大飘窗或装修豪华。

品牌家电要一应俱全。

也许很多人都想要上面这种升值潜力大,居住方便宽敞的家,这没有错,可是你有没有觉得似乎漏掉了点儿什么?

比如你和家人身处这个家中的居住感受。

本书作者日本著名建筑师中村好文认为,相对于宽阔的面积和豪华的装修,一个家中温柔的触感,自然的光线,暖洋洋的炉火,一个让心灵休憩的小角落,一处让孩子孕育梦想的小天地。

诸如这种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内心更贴近的元素,才是一个理想的家最不可或缺的中村好文有着超过30年的建筑设计经验。

他设计的一系列住宅作品曾获得过包括日本建筑大奖集纲赏在内的一系列建筑奖。

知名作家村上春树和知名木器设计师三谷龙二都慕名找他为自己设计家宅。

目前,斜杠青年中村好文不仅担任着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教授,还是个热爱料理的生活家,同时也是个畅销书作家。

这本住宅读本就详细描绘了中村好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家,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家的深深思考。

接下来,我将从下面四个部分来为你解读中村好文心目中的理想之家。

一理想住宅的观感二理想住宅的居住感。

三理想住宅带来的体感。

四,理想住宅的生命力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其好坏都得先通过大脑这套审判系统的审判,而这套系统的第一道关卡就是眼睛。

一处理想的住宅当然得先取悦我们的眼睛,也就是要看着舒服才行。

所以首先我们先聊一聊作者心目中理想住宅的观感,一套住宅最直观的观感就是这套住宅与它周围的风景了。

这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住宅本身是否与周围的景色协调。

第二个层面是从住宅中望出去的风景是否宜人。

先来看看第一个层面,什么才算是住宅和环境协调,也就是这个建筑或这户家宅矗立在那里。

可以自成风景,而不是傲慢自大的和环境完全不搭。

比如在一片低矮房屋中的一栋高楼大厦。

巴黎埃菲尔铁塔刚建成时就背-1片骂名。

又比如,一片绿色原野中的几栋水泥房子,你可以想象一下盖在市郊农田区域的一片简陋拆迁房。

作者在文中又举了几个世界知名建筑的例子,无一不是完美融合于周围环境的。

比如矗立于美国西海岸大草原的一处仓库,他是从当地取材,用当地的技术修建的,通体只有原木色和褐色两种颜色,低矮而稳健,与草原浑然一体。

另外一处是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

筑籍的长屋设计师利用两栋建筑物之间的狭窄空间,将建筑设计成一个扁长盒子的形状,内外墙壁也只用了混凝土。

这个小盒子位于大阪的老街和这条街上一些真正的老房子病例却毫无违和。

显然,设计师充分考虑了环境与住宅的关系。

可能我们很多人一生都不会有机会为自己盖一幢房子,但我们在购买商品房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从建筑和环境的角度审视一下这个小区。

这幢楼房是否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处呢?

第二个层面就是从住宅望出去的风景是否宜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处著名的共管公寓,叫做海牧场,他依傍着海边断崖绝壁的山势设计。

而且其中每一套居室都会有一间面朝大海的阳光房。

也正因为如此,这套公寓的设计闻名于世。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里也会为了窗外的美好风景而买单。

不然你回忆一下,如果不考虑价格,你是否更愿意选择入住酒店的豪华海景房,关山套房或是湖畔大床房呢?

如果短暂的旅途,我们都希望住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那么从自己的住处望出去的风景是不是更加重要?

从你家窗口望出去,是一片荒地,是车水马龙的街道,还是茂密的树冠或一处小公园,不一样的风景甚至能左右我们每天的心情。

所以在选择住处之前,记得望向窗外,为自己眯一处让眼睛舒服的风景,决定一套住宅的观感好坏的除了它与周围的风景之外。

还有这套住宅的光线。

光线也可以分为两部分来说,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源。

作者认为,想办法把自然光高明地引入室内,是建筑师必备的本事。

作者尤其喜欢把自己设计的房屋打造出维米尔油画那般的光影感。

维米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伟大画家,他画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可谓家喻户晓,而他最擅长的就是运用单侧的光线打造环境或者人像的立体感觉。

如果说光的引入对绘画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对一个家也是一样。

假如家中向阳的地方没有窗,家里将永远阴暗潮湿,那该是多可怕的事。

那么,向阳处的窗户是越大越好吗?

当然也不是。

作者认为窗和墙的比例要均衡,才具有调节光线,营造美感的作用。

当然,居住在城市楼房里的我们根本没机会去规划窗户的大小,但作者的观点起码给了我们一个提示。

绝不要选择自然采光不够的房屋,毕竟所有的生命都是向阳而生啊。

接下来再看看人造光源,作者认为,室内理想的人造光源得让人看不见灯具本身,让人有说不清光是从哪里来,可光有无处不在的感觉。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日本的新高伦王子酒店的天花板,藤条编织的天花板上蒙着白色的手工纸。

内部藏着光源,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天花板都是明亮的,柔和的光线均匀洒落,却看不见灯具。

其实这样的设计我们现在也常常用到,即安装室内隐藏灯带。

越来越多的室内设计采用了无主光源或者叫无大灯的设计,只用天花板四周的隐藏灯带来照明。

营造出一种类似自然光的效果。

而光线温暖柔和的吊灯和落地灯也可以为家中营造仿佛日光般的温暖感觉。

作者曾在一个天花板没安装任何灯具的山庄度过了几个夜晚,晚上唯有壁炉和一个落地灯照明,彼时的房间仿似洞穴,那点点灯火带给作者的放松和安心感让他毕生难忘。

如此看来,假如现在家中自然光采光不佳,你还可以通过改造人造光源来提升住宅的观感,一片好似日光的柔和光线,或是一盏温暖的吊灯,也许都会让你的家显得更加温柔和温馨。

聊完了家的观感,接下来看看作者心目中理想住宅的居住感吧。

居住感及人住在家中的感受。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住宅空间里,感受可能都不一样。

不过作者在观察了无数舒适的住宅,见过了很多真实案例之后,他认为居住感好的住宅大概都有以下这些共性。

首先就是这个家中有能与主人共度一生的家具。

在很多人心目中,旧的东西总是不如新的,哪怕是家具这种大件物品,一旦搬了家,绝大部分人也会选择舍弃旧的到新家再添置全新的。

加上近些年很多价格便宜,设计时髦的版式家具风靡市场,很多人似乎更愿意买便宜家具,想着坏了就换。

作为一个建筑师,作者不仅设计住宅,还设计家具。

对于家具,他认为完全符合家人需要的,设计经典的家具是可以跟随主人一辈子甚至传承下去的。

他用自己家的餐椅来举例,他家有个2.2米长的餐桌,餐桌周围摆放着各种款式的椅子,而这些椅子是他用很长时间一把一把慢慢填制的。

虽然他也知道配套的椅子看起来更端正典雅,但他更喜欢每把椅子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这把用来悠闲读书的时候做,那把在愉快的喝点儿小酒的时候做,把猫咪放上膝头的时候,则是坐另一把更舒服。

这些椅子大多是设计精巧,质地精良的名家名作,或是作者亲自设计的。

正因为他们意义非凡,所以这套餐桌椅跟随了作者超过20年,搬了好几次家也一把不落下。

也正是这套跟随作者多年的餐桌椅,为他的每一处新家迅速增添了亲切舒适的居住感。

所以对于家具,作者的建议是,一定要买质量上乘,端正有格调,不被流行趋势左右的。

唯有如此,他才能像一位老朋友,虽然沉默不语,但会在你的人生中长情的陪伴。

其次,这个家中得有那么一两处有玩儿心的设计作者认为,理想的住宅当然需要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但是如果过分一丝不苟,过于追求实用性,那么房子就变成了箱子,显得寡淡不好玩儿了。

一套理想的居所,如果有那么一两处有趣的点缀机关,或者说有玩儿心的设计,就好像商务谈判里夹杂的幽默感一样。

会为人带来愉快的心情。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他参观过的美国东部乡村的镇教徒居住地。

正是镇教徒的住所,让他意识到玩儿新设计的重要性。

镇教徒平时的生活稳定有序,简直可以用静稳来形容,但他们却热衷于发明创造。

他们的住宅里充满了各种实用却有趣的小机关,比如镇教徒发明的小到晒衣夹子,大到水利发动的大型洗衣机,以及他们家中负责从楼下厨房传送饭菜到楼上餐厅的手摇饭菜升降机。

镇教徒四平八稳的个性和他们的居所里充斥的玩儿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让作者意识到,哪怕再一丝不苟的人,也可以且应该有生活中的小乐趣啊。

那什么样的设计才算是玩儿新设计呢?

简单来说,就是在设计房屋或家具时,根据主人当下或者未来的需要,为家赋予一些突破常规的设计。

比方说小户型中逐渐流行起来的变形家具,可隐藏的床,可拉伸的餐桌,可折叠的楼梯等。

***上还有博主秀出自己设计的空中床铺,不禁让人莞尔。

不过,作者最为得意的玩儿心设计莫过于他为自己家设计的空中走廊了,这个走廊占据了他家楼梯间上空的一半儿空间。

平时是收纳在空中书架里的,只有需要时才会拉出来。

工人在楼梯间的上空走动,拿取书籍。

在介绍这个设计时,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孩童般的得意之情,可见,成人后还能保持玩儿心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啊。

除了家里得有几件能共度一生的家具和一两处玩儿新设计之外,作者认为家里还得有主人的一处居心地。

居住的居心脏的心。

所谓居心地,就是家里的一处让人呆着觉得特别舒服的角落。

在作者看来,寻找舒服角落是一种动物本能。

不然,请你回忆一下家中的猫猫狗狗爱待的地方吧。

冬季,他们可能喜爱洒满了阳光的飘窗,到了夏季,他们就会寻找床下,沙发和墙的夹缝等阴凉地了。

既然猫狗都会为自己寻找居心地,那么人更应如此了,而这个地方可不是家家户户都一样。

作者认为,设计师应该从居住者的视角出发,考虑怎样的设计更符合居住者的个性和独特需求。

比如说,作者为客户设计过只有约1.6平方米却采光良好的读书室,以及一个满墙都是书可工人坐下来阅读洒满了阳光的榻榻米走廊。

在欧洲,作者还见过一种放着壁炉的小暖屋,他是屋主一家最爱坐下烤火聊天儿的地方。

而在中国,有人喜欢将飘窗布置的温馨舒适,也有人喜欢在阳台放一张舒适的摇椅,闲时躺坐下,看书,打盹儿,晒太阳。

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个特殊的居心地,就是必堪避刊本意是指在墙面上打一个凹进去的小格子。

它最初用来放置佛像,但在现代家具空间里,壁龛常被用来摆放装饰品或主人的心仪小物。

有时候,一个矮柜,一块儿墙上的层板,也可以发挥必龛的功能。

以作者为例,他家就有个使用了近30年的古董小矮柜,这个矮贵的台面上放置的都是他在当下的心爱之物。

比如收藏的画作,一束插在心爱的花瓶中的花,也可能是节日时的祭祀人偶或街头杂货铺淘来的铁皮玩具。

作者说,这个避刊就如同他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搬家到哪里,只要这处居心地布置好,房子就变成了家。

总之,一个家中如果有一个能让人自由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小空间,将会大大提升这个家的居住感,那么你家的居心地又是在哪里呢?

最后一点让人很意外,作者认为居住感好的家中都会有个有点儿凌乱却又不至于让人沮丧疲惫的厨房以及餐桌。

作者个人比较反感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看起来一尘不染,设计规范的整体厨房,他认为厨房应该符合主人的需求,比如说,有的人家喜欢大火爆炒,就不能只放电子炉。

有的人家喜欢烹饪无油烟的西式菜肴,那么油烟机就没什么必要。

作者提到热爱烹饪的日本作家谭一雄,对他来说,一块儿砧板,一把菜刀和一只小煤油炉就足够他大展身手了。

可见,在厨房中,功能比形式重要。

作者还认为,不应只为了厨房的美观,就把锅碗瓢盆儿各种厨房小家电藏起来,一个烹饪者一进去就能立马进入角色。

用起来方便,不怕弄乱弄脏的厨房才是好的。

餐桌也一样,不能一直像样板房一样,随时都铺好桌旗,摆好鲜花和套碟,等人来欣赏。

一个放着水果,零食,茶水,抽纸的餐桌才是有人情味儿的。

不过,略微凌乱可不等于杂乱无章。

作者曾为厨房设计了数式收纳碟子的抽屉,应对地震摇摆的推拉门橱柜,让调料瓶一目了然的斜视抽屉等。

这些贴心的收纳机关表明了作者并不认为厨房就无需用心收纳,他只是认为,如果家人能包容略微凌乱的厨房和餐桌。

那么这个家会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居住感也更强烈。

现在就请大胆向设计师说出你对厨房的想象,或者大刀阔斧改造你的厨房吧。

在这升起袅袅烟火气的地方,你绝对有权利决定一切。

聊完了住宅的观感和居住感,接下来再聊聊作者心目中理想住宅带来的体感。

体感顾名思义就是身体的感受。

那说起体感,你会想起什么?

防晒衣广告词中的体感清凉,还是真丝床品带给你的细腻爽滑体感?

那么,一个家到底会带给人怎样的体感呢?

作者认为,一个理想住宅的体感可以从触感和温度两方面来说。

我们先来看看家的触感,也就是一个家摸上去的感受。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美国小说家简维伯斯特创作的长腿叔叔这部著名小说中小女主角眼中的理想的家。

其中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楼梯边还有光滑的扶手,顺着扶手滑下去,下端有一个形状好像压扁了的圆面包一样的柱头。

让人忍不住想来回抚摸。

对于一个小女孩儿来说,家的触感尚如此重要,对成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关于触觉对人类的重要性,你从自己回忆深处就能找到端倪。

与初恋肌肤接触时的感受,用鼻尖儿蹭过小婴儿的脸颊时的触感,或者小时候第一次把手指埋入积雪的感觉。

那些温柔美好的触感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组成我们成长的记忆。

家的记忆又何尝不是由你光脚踩在地板上的感受,你手握住圆润的抽屉把手的触感,你躺在亲肤之物包裹的沙发中的感觉组成呢?

所以每当看到了那些充满了混凝土,玻璃和金属的住宅,比如很多前卫民宿的装修,或者充满了尖锐感的现代设计,比如金属制成的尖锐抽屉,把手,棱角分明的欧式吊灯等,还没等作者伸手触碰,就觉得好冷好痛。

他说自己的眼睛先受了伤,那么,比起一个棱角分明,现代前卫的住宅,你是否和作者一样,更爱一个由打磨光润的圆木家具,材质柔软的纺织品,细腻温润的地板组成的触感之家呢?

说完了家的触感,我们再来看看家的温度。

说起温度,大家自然想起的是现代住宅中家家户户都会安装的空调,甚至高端楼盘里的恒温系统。

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作者来说,家的温度专指寒冷季节里火的温度。

从远古时期开始,火就是一个家庭的中心。

人们用火熟制食物,用火取暖和驱赶野兽。

火在人类的深层记忆中代表着生命的延续和凝聚。

作者也固执地认为家就是有火的地方。

这一点在作者参观20世纪代表建筑时也得到了印证。

他发现,那些流芳百年的住宅里几乎都有个壁炉。

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当时没有空调,可哪怕到了各种取暖设备普及的现代寒冬里,火带给人的温暖体感也是其他取暖器无可比拟的。

于是,只要有机会,作者就会在他设计的住宅中安排一个能烤火的地方,比如壁炉或者放置暖炉的地方,寒冷的夜晚,关掉照明,一家人一边感受火的温度,一边凝视火苗噼啪燃烧。

那种来自基因深处的笃定感和安全感能给人带来巨大的满足。

然而,对于我们住在楼房里的人来说,使用壁炉似乎不现实。

作者退而求其次的方案是保留厨房里可以看见明火的灶台,让人起码能在厨房感受火势升腾的温度。

再不济也别忘了在餐桌上点一根蜡烛,借由这点点火光去感受一丝家的温度。

到这里,我把作者心目中理想住宅的观感,居住感和体感都介绍完了。

最后我们来聊聊理想住宅的生命力。

有观点认为,一套住宅最理想的就是住十年换一次,因为十年时光足够让装修老化,此时换一套全新住宅比起翻新旧居更方便且更舒适。

然而,作者却认为,我们花费了大量钱财,心血和时间打造的住宅没多久便舍弃,十分可惜。

如果不是考虑投资因素,那么既然要设计装修,为什么不考虑更长远一些,打造一个能满足家庭每个阶段的需求。

能持续居住若干年的家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家呢?

除了部分丁克家庭之外,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定会有孩子生活其中,所以首先得充分考虑孩子的因素。

这里又不得不再引用一段小说长腿叔叔中小女主角对一套适合孩子的住宅的描述。

这里有让小孩儿玩儿,捉迷藏的阴暗角落,能烤爆米花的壁炉,屋顶,阁楼,适合百无聊赖的下雨天在里面跳来跳去。

这段描述虽然简单,却清楚展现了一个孩子对家的需求,这个家中得有能让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间。

而不是用合理性,机能性,设计感这些理念填满整个家。

秉承这样的理念,作者曾为孩子设计出一个安放在家中庭院的小尾巴屋,这个小屋墙壁是木质结构的,还开了窗,让孩子探出头来过家家。

天花板有一把户外伞撑起,方便收起来让孩子晒太阳。

小屋内部还设计了小尾巴般的螺旋状楼梯,可以让孩子爬上爬下。

一个充分考虑了孩子天性的小空间,可以让这家人的孩子从小玩儿到大,日后必定成为他们美好的童年记忆。

当然,这也是父母摒弃了要打造一个绿化精致的庭院这种刻板想法的结果。

作者还应这家父母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可以收纳孩子们的玩具,相册,教科书,生日礼物等成长宝物的木质藏宝箱。

这个藏满了宝物和父母深情关爱的空间,日后想必也会成为孩子们珍贵的记忆吧。

无论你是计划过些年再要孩子,还是已经有了可爱的孩子,假如你正在设计装修新家,不妨多考虑一点儿孩子的需求,比如准备一张尺寸可变的床铺,打造一套尺寸小一些的衣柜,购买一把儿童尺寸的小凳子,在院子留一处玩耍空间等,让你的孩子也爱上这个家,也让你的家未来可期。

有生命力的家还得有持续改造的余地。

不知道你在居家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比如,刚结婚时,装修只考虑了夫妻二人的生活习惯。

等到有了孩子,老人或保姆需常住时,发现家里很多地方使用不方便了,或者在装修时安装了当时流行的榻榻米。

几年后却觉得无法挪动的榻榻米很碍事,可改造又要大动干戈。

作者曾和负责房子架构的专家探讨过,得知一套楼房架构的耐久性约有150年,如果想住100年,那是轻轻松松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直不搬家,你和你的后代理论上是可以在同一套房中一直住下去的。

也许很少有人能在同一套房子住那么久,可即使只居住一二十年,这一二十年间,也许你也会遇到想变更房子内部结构的时候。

一个家只有做到了方便,持续改造,才谈得上生命力。

怎样才能让一个家方便改造呢?

作者认为,首先得为管道,电路系统等容易耗损的基础设施预留更换的空间,比如铺设方便拆卸的地板,墙面可以用隐藏电路的面板铺设等。

而预留尽可能多的插座也是应对日后要变更家具位置的好办法。

其次,住宅中的各种配置要灵活可变,比如家具尽可能购买可移动的,不要每样都固定死。

比如,很多人在孩子上学后想打造学习式客厅,却发现电视柜,装饰柜都不可挪动,只好作罢。

再比如,厨位不要设计得太满,多多留白,避免后面想购入大型物品。

比如很多人想再添置一台烘干机,却发现根本没地方放了。

第三,装修要尽可能简单想象一下,假如你家装成了四壁粉嫩的粉红少女巫风格,或者吊灯压顶,客厅立着罗马柱的奢华宫廷风,你一旦看腻了,想要改造,那就是伤筋动骨。

如果只是清爽的白墙白顶,日后无论怎么变都简单得多,让一个家拥有持续的生命力,除了要考虑孩子以及方便改造的因素。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主人要懂得爱惜并保养这个家。

作者提到,在日本京都的古老街巷里,一些住宅已有着漫长历史,然而面向街道内侧的木栅窗依然被主人擦得一尘不染。

看起来清新油润。

这就是精心保养的结果。

一个家中,无论是再名贵的家具,再光泽的地面,如果没人饱含深情,日复一日的擦拭保养,一样会日益破败。

到这里,我就把这本住宅读本为大家解说完毕了。

我们从一套住宅的观感,居住感,体感和生命力四个方面为大家展现了建筑师中村好文心目中的理想之家。

也许你从这本书中读不到太多具体的装修建议,但作者对住宅和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作为一个建筑师,作者却从不热衷于设计造型夺目的大型建筑,而是被日本人称为小房子专业户。

他不仅设计过不少名人的住宅,还设计过海边的面包之家,在山顶看月亮的家以及五岁小朋友的树屋。

他似乎更愿意设计那种能与主人灵魂契合的住宅。

正如他在书中写道,所谓住宅,并非只是将人的身体放进去,在里面过日常生活的容器,它必须是一个能够让人的心安稳的。

丰富的,融洽的,持续住下去的地方。

那么对此,你是否也这么认为呢?

每天分享一本书,我是吐槽老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0_182868.html
上一篇谁说阳台只能晾内衣,看看邻居家阳台和客厅打通设计,根本不想走
下一篇40㎡公寓一人住,原木奶油风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