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从一起三甲医院实习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冲突引发的深思……

从一起三甲医院实习护士和患者家属的冲突引发的深思……

去年12月底,东部的一家三甲医院内科病房,发生了一起「住院患者和实习护士发生争吵,实习护士动手打了陪护家属的事情」。

是不是感到特别意外?平时从各大媒体看到最多的,都是医生或护士被患者和患者家属谩骂、殴打、刀捅伤,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是作为医患摩擦的受害者。

别的不说,就拿最近发生的【河南省新乡市长垣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张医生在看病时被患者连刺5刀】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医生被患者自制改装射钉枪射伤】事件来说,医生都是受害者。

而这次竟然与以往截然相反,我在临床一线十余年,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患者家属被医护人员打的事情,是不是特别充满好奇,迫切想了解真相,到底怎么回事呢?

且细细听我道来。事情是这样的,据事发医院医护人员反映,当天他们科住院患者非常多。一大早,有位实习男护士跟着上级带教老师在给其他患者扎针输液。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病床患者频繁按中心呼叫器,等这位男同学给正在做护理的患者打好静脉输液针以后,再赶去她的病房。原来是该患者液体快输完了,需要换第二瓶液体。

当这位实习护士来到按呼叫器患者的床前,准备帮她换液体时,患者及其家属不分青红皂白,对这位男同学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口吐芬芳。

尽管这位实习护士解释自己刚刚来晚的原因是在忙别的患者,但患者和家属根本不管,骂着骂着甚至连带实习护士家人一顿恶语相向。

这位实习男护士毕竟才20岁左右,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实在忍无可忍,无意间就举起拳头,打了患者家属一拳。

谁知就因为这一拳,患者和家属紧紧抓住把柄,纠缠该实习护士,在病房吵得不可开交,要医院给个说法。

没办法,后来在同病房患者和其它带教老师的好言相劝和低声下气的赔礼道歉下,才暂时平息争吵。

带教老师严厉批评了这位实习同学,并报告给了病区护士长和科主任。

护士长只能暂停该同学实习,让其返回学校,后续等待学校进一步处理。

按照以往经验,如果不出意外,该实习同学回到学校很有可能被记处分,或者提前终止实习,或者延迟毕业,具体就看学校领导怎么定处理意见了。

最后,科主任带着护士长,亲自给患者及其家属非常诚恳的二次赔礼道歉后,又给了相应补偿。

因为冬天穿得比较厚,那一拳打的并不是太重,患者和家属可能自觉理亏,没有再进一步追究,此次事件就此平息。

走差一步

可能就是「职业深渊」

回头想想,如果患者家属是泼皮无赖,实习护士那一拳打出去,他顺势倒地装病,或者患者有心脏病临时发作,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虽然患者和家属有错在先,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就口吐芬芳乱骂实习护士,就算骂人也不应该连带实习护士家人一起谩骂。

况且该实习护士当时并不是故意来迟,他确确实实和带教老师一起在忙着给其它患者扎针输液。耽误了几分钟,也没有影响到什么。

退一步讲,该患者属于普通护理,并不是特级护理。病房护士需要对病房所有患者负责,不是她个人的专用护士。

护士也没有三头六臂,凡事总有个先来后到,总不能这件事还没做完就去做下一件事。不然的话,当时正在扎针输液的另一个患者也会有意见。

但恰恰是这位同学在对方谩骂自己过程中忍无可忍动手打了患者家属一拳。本来自己占理的事情,因为自己一时冲动先动手,变得有理说不清了。

总之,无论如何,在医院只要穿着白大褂,先动手打人,肯定不对。既然身着白大褂,就要知道白大褂的非凡意义和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白大褂代表的不是你一个人,在医院穿着白大褂就是所有医护人员的代名词。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炒作,那就是整个医疗界的污点。喷子可不管你是实习护士还是正式职工。也不管你是医生还是护士 ,更不管你是哪个城市哪家医院的,他们会抹黑整个医疗界。

脱了白大褂,你干什么都可以,但穿上它,你就不是你,你就应该维护医生护士的职业荣誉,你就应该顾全大局。

细思极恐,如果患者和家属当时举起手机录了视频,掐头去尾,恶意剪辑后发布会是什么后果?

为了流量,给视频起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诸如《某医院医生在病房恶意殴打患者》之类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标题,疯狂炒作,到时候该事件或许会像一些前例一样,被键盘侠添油加醋、疯狂转发,不断扩大事态。

届时,不止当事护士,医院肯定也会被连带着推向万人口诛笔伐的舆论漩涡。想要平息网络舆情,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到时候相关职能部门或许会为了平息事态进一步发酵,迅速处理该带教老师、护士长、科主任和主管科教的院领导。

是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每个人都可以责怪这个动手的实习护士。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自己年轻十岁或者二十岁,如果自己就是那位实习同学,在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被患者和患者家属连带家人一起咒骂,你能一直忍下去吗?

最起码我肯定做不到。我可能也会动手,骂我可以,骂我家人肯定忍无可忍。

但我从医多年以后,什么样的患者没见过,比这件事里还恶劣的家属见多了,也就释然了。

没办法,在这一行呆时间长了,一定要学会隐忍,有的人天生不讲理,有的医患纠纷就是无妄之灾飞来横祸。

忍一时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道理都懂,但置身于现场,血涌上头,做起来很难。

因为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当下,哪怕医护人员没有错,都能给你找出一大堆错误,鸡蛋里头挑骨头是常有的事。更何况动手打人有错在先?

可我现在成家立业了,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在和各种难缠不讲理的患者打交道中,原有的个性已经彻底被磨平了,如今已经没有了棱角。

总之一个原则,患者永远是对的,永远不要和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就对了。否则,被处罚的永远都是医护工作者。

和患者争吵或者动手,为了一时的痛快,到时候工作没了,拿什么养家糊口?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医患沟通

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

当今医护工作者只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唉,想想是多么的可悲,一边在竭尽全力治病救人,一边还要遭受患者的误解甚至谩骂殴打,这就是当今医务工作者的真实现状。

痛定思痛,反过来想想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生理、病理、药理,生化、内、外、妇、儿,耳鼻喉、口腔、眼科、中医、皮肤性病、心理等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学科一科不少,唯独一门介绍如何跟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的实践人文学科不是必修课,是不是一大憾事?

身体器官疾患是需要治疗没错,但天天和人打交道的医院,医护人员难道不应该学会与患者如何正确的沟通和交流吗?

试想,如果那位动手打人的实习护士掌握了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技巧,是不是就有可能避免打人事件的发生?是不是就不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刘灵芝等曾于2019年在刊登于《广州医药》的一篇研究里,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SEGUE 量表)》对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 155 名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临床医学生沟通技能总成绩得分率只有 58.9%,在 5 个维度中,沟通结束方面得分率最高,为 82.9%,而理解病人方面得分率最低,只有 45.5%。性别、接受医患沟通相关培训次数不同的临床医学生,其沟通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那位打人的男同学当初选择踏入医学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可能下定决心要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终生。

可刚刚进入医院接触患者还没来得及踏上真正的工作岗位,就遇到这么恶劣的患者和家属,对他内心的打击该有多大?

等他拿到毕业证后还有可能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吗?会不会因此放弃了自己辛辛苦苦的几年努力,放弃了自己救死扶伤的梦想?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放弃,那不是医学教育的失败吗?难道不是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吗?

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做的更温暖一点,毕竟他还年轻,所在学校应该多给点心理疏导,多关心教育,不要给他太大的二次心理伤害,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时冲动过,没有犯过错误呢?

医院也是如此,有的医生有很强的沟通水平,遇到再难缠不讲理的患者,都能与之和谐相处。而有的医护人员态度生冷,遇到不讲理的患者,三句话还没说完,就有可能吵起来。

我从医十几年来,遇到过几个沟通水平很高的医生,哪怕患者让他办的事情他没有办好,患者都非常高兴。

原因就是他的嘴巴特别甜,大哥、大姐,大妹子、叔叔、阿姨之内的称呼常常挂在嘴边,已经成为了习惯。您好、谢谢、辛苦了、请稍等、请说等客气话也是开口闭口说个不停。

一句亲近的称呼、一句客气的问候,一个关心的眼神,包括说话的语气等等,一下子就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拉近患者对你的信任,患者也愿意配合他,长期以往,口口相传,找他看病的患者也非常非常多。

而有的医生虽然技术非常厉害,但和患者沟通老是一副非常严肃的或冰冷的表情,加上生冷的语言,患者就容易有怨言,进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最后,我希望未来不管是我们的医学高等院校还是全国各大医院都能开通一门关于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的相关课程。让每一个医学院校毕业生和每一位医护在真正踏上临床工作岗位后都能掌握与患者如何进行高效沟通的实战技巧。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医患冲突。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患者,何乐而不为?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大鹏       监制 | 章北海

丰厚稿酬征文,欢迎医务人员投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69552.html
上一篇慢阻肺病患者最怕空气突然变冷,但比寒冬更考验的是心理出现的“感冒”
下一篇一次性让你搞懂焦虑症的评估、症状、治疗方法!

为您推荐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在精神病房当护士

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在精神病房当护士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 徐诗瑜      赵金龙(左)和患者  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要:      ◆在公共洗手间,墙上亚克力镜子的左下角缺了一块,那是一个想要自杀的患者趁人不注意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