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厝时代》带您感受中山国命运的“起落沉浮”

《王厝时代》带您感受中山国命运的“起落沉浮”

《燕赵传奇》“王厝时代”

之“起落沉浮”

带您感受

中山国命运的跌宕

这是一件出土于战国中山国王族墓葬的青铜戟。上矛、下戈,锋芒依然!

它,或许见证过两千多年前,中山与魏、燕、齐、赵的征战。

它,或许用自己的身躯,为主人抵挡过刀光剑影。

它,或许也将那份亡国的悲痛,默默地藏在了心中。

在历经泥土腐蚀、岁月涤荡后,如今依然能看到它的锋芒。荣耀,只是它的一面,而跌宕,是另一面。

公元前414年,中山王厝的曾祖父中山武公,率领他的部族趁着赵氏的内乱,沿着太行山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建立新都。公元前409年左右,中山武公去世的消息传来,魏氏宗主魏斯马上意识到,这是进攻中山国的绝佳时机。趁着中山国国君年少无知,魏斯派遣乐羊、吴起为将,攻打中山国。

攻取中山的战斗,是残酷而又惨烈的。乐羊带领魏军足足打了三年,直到公元前407年,才最终攻占了中山都城。魏氏宗主魏斯把中山国的灵寿城,封给了乐羊,派乐羊率部驻守中山。派遣自己的太子魏击为中山君,前去管理中山故地。任命李悝为中山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

公元前381年前后,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在一片混乱中,隐忍不发的中山桓公终于等来了机会,召集旧部,将魏军驱赶出中山故地,成功复国。

根据历史考证,这一年是公元前381年。此时,距离被灭国时已过去了26年,当初的懵懂少年也已经将近不惑之年。

修建灵寿新都和修建长城,是中山桓公在位期间的两大重大工程建设。在成功复国之后,中山桓公没有在顾都重建王宫,而是将都城迁徙到了华北中原中部的滹沱河,选择曾被魏文侯赐封给乐羊的灵寿城作为都城。

灵寿城的分区就是城廓结构,规模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4千米,呈不规则桃形,总面积接近20平方公里。一条南北走向的垣墙将都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根据考古探测,在东城内,大致分布有宫殿区、衙署区、作坊区以及居住区;在西城内,大致分布有商业区、居住区和王陵区。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这一年是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下令,在中山与赵的边境线上,修筑一道长城。

经过河北考古专家对中山国修筑长城的位置和走向的实地考察,确定,这段地处太行山东麓,分布于现在的涞源、唐县、顺平、曲阳四县的遗迹,就是中山国长城,从北向南蜿蜒89公里。

中山桓公年幼即位、失国于魏、几乎性命不保;近三十年韬光养晦、又成功复国;修筑长城、喜迁新都,并以此为跳板,试图把中山国再次带上繁荣的道路。

来源| 冀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0234.html
上一篇90岁郭汝瑰因车祸去世,家人收到一封台湾的信,打开一看只有白纸
下一篇1937年,宋哲元摆下十桌酒席,29军和驻北平日军大演“鸿门宴”!

为您推荐

挑战长城第一险 司马台单边墙

挑战长城第一险 司马台单边墙

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个风景之首”,而司马台长城单边墙段,更是公认的北京长城三险之首(另二险是箭扣长城的鹰飞倒仰和
韩庄长城赏雪

韩庄长城赏雪

听资深驴友介绍,韩庄长城要在冬天的雪后去看,看的就是那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气势。2014年的春节前阴历腊月二十九,我和老枯、队长、无忧在顿村银
边关哨探!明代长城特种兵“夜不收”,到底有多厉害?

边关哨探!明代长城特种兵“夜不收”,到底有多厉害?

▲星空下的山西明广武长城  尚晋涛 摄在明朝历史上,边关上活跃着一支哨探队伍,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如今的侦察兵,担负的是特种作战任务,他的名称叫做“夜不收”。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此名称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
返回顶部